当前位置: 腾达网 > 工作心得 >

研学课程内容设计,研学课程设计及案例解析

研究的灵魂是课程设计,重点是路线选择,难度在活动组织,底线在活动安全。只有营地和学校形成良好的联系,有机融合,研究才能事半功倍。

第一,营地教育要主动与学校教育对接。

教育部明确要求,科研是中小学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中小学要结合本地实际,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学校学科课程有机融合。

同时,教育部要求,营地要主动与学校教育对接。中小学校应当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应教育服务,解决集中住宿安排的营地,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之一。

营地与学校教育的主动对接,可以大大减轻学校在课程设计、线路开发、活动组织、后勤保障、安全防护等方面的负担。营地不仅要承担营地内相关活动课的组织实施,还要承担引导学生走出营地,深入周边基地的任务,更重要的是需要主动与学校教育对接。

营地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联系是研究课程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第二,坚持以学校为主体,以班级为单位。

教育部明确要求,研学是通过团体旅游、集中住宿等方式,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各学校要以学校为主体,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研究活动。

很多学校为了便于统一安排,把自己的研学活动安排在一个年级统一的时间段和线路,这是当前和未来有效的“顺利起步”方式。

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同时为同年级学生设计几条研学路线也是比较科学的方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家长的帮助下自己选择路线和主题也是比较科学的方式。

以学校为主体,以班级为单位,学校和营地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设计主题和相应的活动课,更有效地组织实施,也更有利于发挥营地教师的优势。

以班级为单位是研究型课程设计的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第三,加强学生的自主性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早已进入“知识爆炸”时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对每个社会成员的知识储备要求越来越高。通过统一教材和考试,培养更多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越来越难。

研究,尤其是基于营地的研究,要不断发掘学生兴趣的“兴奋点”,创设“令人兴奋”的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热情,提高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自主性”。

引导和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题、解决问题和选择“问题解决”方法,自主进行任务分配、角色分工、小组讨论和小组总结,自主讨论解决困难、分歧和矛盾的方法。

科学有序地减少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讲”和“教”,让教师更多地扮演引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角色。不断强化学生的研究自主性,相应地“弱化”教师的“讲”和“教”,增强教师的引导、鼓励、帮助和参与,是我们需要长期坚持和努力的方向,也是研究性课程设计的另一个重要考量。

第四,把培养科学方法作为课程的重要目标。

教育部要求,学生要有崇高的理念,明确的目标,生动的活动,有效的学习;学生综合实践课要让学生“独立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程多为“基地上的课”、“营地上的课”、“学校上的课”。由于时间和精力的不足,在学生离开之前,各方不可能充分协商,共同进行教研。因此,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学生研究更多的是各种活动课的拼凑,缺乏活动课之间的有机逻辑关系,难以实现课程化,难以规范质量和效果。

我们应该认识到,如果仍然按照“教知识”和“学知识”的思路来设计和组织学生学习,就很难更好地满足社会、家长、学生的需要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也不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这就要求学生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反复训练科学方法,发现和创造新知识,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作为课程设计和组织的重要目标。

五、模块化设计课程单元

研究性课程原则上可由“准备单元”、“实践单元”、“总结单元”和“推广单元”组成。

备课单位:指学校或委托教育机构为学生开设的行前备课的集合。本单元的课程应包括团体旅行生活准备课程、团体旅行学习方法准备课程、团体旅行展示准备课程。

实践单元:指学校或委托教育机构为学生在旅行阶段安排的活动和活动课的集合。本单元的活动或活动课既要注重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又要注重主题的崇高和目标的明确。还应特别注意这些重要目标的组成部分的有机进展,如“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科学方法的反复训练”、“新知识的发现和创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汇总单元:指学校或委托教育机构为学生安排的汇总、交流、分享类的集合。

推广单元:指学生返校一定时间后,学校为其组织的以促进学校学习研究为主要目的的反思活动或活动课的集合。

第六,不同板块的学习

小学中高年级的研究以因地制宜为主。活动要安排在一天内,最大半径要在离我们学校半小时车程左右,目的地选择校外的地方。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应尽量安排学生接触自然的场所,远离密集的人群,远离密集的畜群(鸟群)作为目的地。

小学中高年级的研学可以简化备考单元的活动课,重点教学生自己准备旅行物品,记忆同学,记住家长和老师的联系电话,从地图上分辨研学实践目的地与学校的位置关系。

初中阶段以县市条件为主。初中研学活动的时间安排应该是1~3天,最大半径应该是距离我校2小时左右的车程,目的地应该是校外。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应尽可能将学生安排在户外可以接触自然的地方。要尽量远离密集的人群和密集的畜群(羊群)等目的地。

初中的研究需要精心设计和实施备课单元的活动课。应组织和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课程知识,独立讨论和分析研究目的地与学校之间的地缘关系、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独立讨论并商定旅行期间的生活准备任务清单;独立讨论并拟定旅行安全保护要点;独立讨论并分配编写《旅游指南》的准备任务;自主讨论、选择研究课题等。

学校应当利用现有条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反复开展室内、室外、紧急疏散、紧急集合、紧急疏散等训练;反复进行遇到暴力袭击时的紧急隐蔽、紧急呼救、准确报警等训练。

(此处已添加圈卡,请前往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