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腾达网 > 工作心得 >

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程的必要性,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的意义论文摘要

来源:中国国防报作者:王京玲

部分高校军事理论课问卷调查

写在前面

从屈原的“虽死九次,不悔”,到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不还”,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秋瑾的“争十万个头血,必存乾坤之力”,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一脉相承。

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克服和平麻痹思想,积极履行国防义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新形势下,高校军事理论课在发挥积极有效作用的同时,也遇到了师资力量不足、形式单一、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让不懂军事的学生喜欢上这门课,让感兴趣的学生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让军事理论课真正在高校普及,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

“能介绍一下最新的国产武器装备吗?”“特朗普上台后,美国会进行战略收缩吗?”11月24日,在北京化工大学的军事理论课上,一群学生用问题轰炸老师。

学生对军事理论课有什么样的课程安排期待?如何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效果?近日,记者走进课堂,对高校军事理论课开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

为什么很少有人对必修课感兴趣?

“为什么男人不带上吴钩?我从小就想当兵。”北京工业大学大一学生李一边翻着手中的课本一边对记者说:“每次上军事理论课,我都很开心。军官和老师讲得好,但是上课的人太多,容易互相影响。”他亲切地称讲课的派遣军官为“军官的老师”。在北京,国防大学军训办四个教研室的近50名教师和空军事指挥学院的10名军官承担了北京部分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工作。李认为可以学习“以义治国,以奇用兵”,“不战而屈人之兵”等军事思想。但大班教学和几百人报告厅的喧闹让他的热情渐渐消退。

与庞大的学生数量相比,教务长的数量明显少了一点。其中一个解决方案就是采取大班制,一个班几百个学生,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在国内著名高校北京大学,军事理论课的课堂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满满的教室里,有的同学在做专业课的作业,有的同学在看其他课的教材,后排有几个男生在摆弄手机,但很少有人认真听讲。国防大学的李彦权老师正在讲台上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新军事革命的故事,台下的学生却鲜有回应。不过,李老师告诉记者,这是他任教的学校中,课堂纪律最好的。

针对大学生如何看待军事理论课,记者向几所高校发放了近500份问卷,结果并不理想。

从统计结果中不难看出,大多数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军事理论课的重要性。问卷调查显示,超过65%的学生不知道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必修课,但只有30%的学生愿意认真对待军事理论课。大部分同学回答为什么不关注军事理论课是因为世界环境相对稳定,各国忙于经济建设无暇打仗,战争离我们很远。然而,通过军事理论课唤起当代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仍然任重道远。

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与高校的课程设置密切相关。

“很多专业课都在压缩,军事理论课可以减。”湖北某高校武装部部长兼记者指出了该校军事理论课面临的困境。

“军事理论课怎么能每周都上?我们读书的时候,只是听课,写心得,背材料。为什么现在课时变化这么大?”贵州省一所高校的辅导员不解地告诉记者。可以发现,高校少数负责学生事务的老师认为每周安排两个小时的军事理论课是不寻常的,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一些部门和学生对课程安排的质疑。

根据2002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程教学大纲》第四条,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小时。在这次调查采访中发现,真正把36个课时落实到位的学校屈指可数,“全国能按要求完成的不到5%”,北京军训办一位工作人员表示遗憾。军事理论课作为高校必修课,在性质上与其他课程并无不同。虽然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一些高校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但部分高校仍存在不少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教师需要装备精良,实力雄厚。

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师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派遣军官,由院校所在地区的军事院校派遣;另一种是高校自备教师,由高校军事教研室组织本校教师授课。在全国范围内,像北京这样由军官组成的专业教师授课的地区屈指可数,远远不能满足全国高校每年600多万新生的教学任务。大部分还是由高校自配教师承担。

国防大学军训办主任程军告诉记者,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他们还负责为一些高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师提供专业培训,让这些地方高校的教师更能胜任这门专业要求更高的课程。

“派遣军官?没听说过!”宁夏教师马云听到记者的问题后表示,她工作的学校没有军官。在军队院校多的城市,如北京、南京,可以依托军校大力开展院校军事理论课。在其他地区,尤其是西部一些偏远省份,负责教学的派遣军官不到10人。

“学校要求辅导员每周完成四个课时,部分课时不足的老师去上军事理论。”湖北某高校辅导员告诉记者,“我的军事知识储备几乎为零。只有拿到教材的时候,我先看完再去网上找资料,课堂上放一些视频或者电影。”

“我个人对军事很了解,尤其是武器,但很多话题太敏感。不知道能不能说,怎么说。我只能用安全的方式教导学生,消除‘伤害’。”一位对军事装备感兴趣的男老师向记者道出了他的担忧。

这些受访老师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它们反映了我国高校军事理论教师的群体形象——无专业背景、无从军经历、无系统训练、教学内容随意性大、无专业学科建设。

虽然他们的教学方法有条不紊,但他们遵循军事训练大纲。据记者调查,一些高校请来了“军迷”授课。他们热爱探索军营中的新鲜事物,沉迷于研究武器装备,是收集军品的铁杆粉丝。一些军事爱好者在课堂上大谈外军的装备有多先进,大赞其他国家的军事制度,甚至穿着仿制的美国军装给学生上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的目的就是本末倒置。

除了师资队伍的不完善,学生国防意识的弱化也成为军事理论课强力推进的“拦路虎”。

根据大纲,军事理论课程内容由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和信息战五部分组成。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国际战略环境”和“信息战”更感兴趣。但是他们觉得这是教学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两个部分。但学生每次讲到中国国防、军事思想等理论章节时,总是“昏昏欲睡”。教材中的每一章都是军事理论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生只愿意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授课内容。

目前,我国正处于长期和平时期。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的青少年,没有具体的战争观念和危机意识,导致国防意识淡漠。“不能再打了,就别谈军事理论了!”很多学生对军事理论课有点不屑一顾。长期的和平习惯导致战备意识淡漠,战争思维弱化,大脑中没有形成国防观念,更谈不上自觉肩负起兴军的时代重任。当前,面对全球范围内多元文化的冲击,爱国主义在部分青年中开始淡化,对党、国家、军队的认同感降低。因此,必须在学校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成为国防建设的强大后备军。

多措并举打造精品课程

军事理论课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强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也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开设相应的国防教育课程。

为落实这一法律规定,全国高校纷纷开设军事理论课,旨在通过军事理论课的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和技能,增强国防和国家安全意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意识,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储备高素质士兵、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

国防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首先要研究学科的基础理论,下一步是建立基础理论体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叶敬一教授谈到我国大部分高校军事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建议“高校要把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培养、引进和建设总体规划,完善选聘装备、培训、职称评定和考核等制度,建设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效果良好的高水平国防教育师资队伍。”

现在的大学生是“指尖上的一代”,他们透过屏幕看世界的程度更高;生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某种信息很容易;90后甚至00后对自己的好恶有明显的情感表达。

如何通过军事理论课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海洋学院教授马斌强建议:首先要丰富教学内容,注重传统教学内容与现代国防知识的结合。既要紧跟前沿发展,用创新的理论观点和技术成果丰富内容,又要结合当前形势和社会热点加强思想教育。二是拓展教育战线,注重传统教学工具与新兴媒体工具的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广泛渗透,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学活动。第三,要创新教学方法,注重传统教育手段和现代教育手段的结合。运用新闻语言、大众语言和个人语言开展军事理论课;通过海量开放的网络课程和微课,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线上线下。

除了提高教师素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需要采取一些硬措施让学生明白“国防是全民的国防”。高校在设置学科时,既要改善教师的教学设置,又要在设置学分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予军事理论课与一般必修课相同的学分和课时,闭卷考试,对不合格的给予补考和复试的处罚。让学生客观上更加重视军事理论课,让他们摆脱“军事理论课可有可无”的消极态度。

更多元化的尝试还在继续,试图让军训变得更平易近人,更新鲜,更有教育意义。一些高校已经开始改变——邀请著名军事专家给学生讲课,组织参观各地国防教育基地,多所高校联合打造直播互动教学,支持各类国防教育竞赛,将军事理论设为精品课程。

随着课堂的变化,学生爱国奉献的精神得到进一步塑造,对国家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从2005年至今,清华大学已有114名学生用笔从军,涌现出了不怕死的守礁战士谭、奋战在“北斗中天,嫦娥奔月”一线的胡佳等优秀典型。

“今后,学生军事理论课的内容、方法和深度要更加贴近实战。“程军主任认为,新时代的军事理论课需要摆脱大讲堂的局限,走进更大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