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腾达网 > 工作心得 >

学英语的体会和感受英语作文,学英语过程中的感悟

李老还说“在校学习的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外语作文或笔记,互相观察,互相指正。最好的办法是请外教或国内专家或老教师认真纠正,当面讲解和纠正,特别有益。”大一的时候看到这段话,就抄在了英语作文本的扉页上。每周学完一篇英语课文,我就模仿课文的写法给孟老师写一篇作文。她看到我作文本扉页上的“节选”,说:“你不写这个,我就给你看。”她很欣赏我的做法,对我的作文评价是“学得很好,写得很好”(学得很好,写得也很好)!就这样,我一周模仿写一次。例如,在学习了美国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传记文本后,我模仿它写了一篇鲁迅的英文传记。这样坚持下去,你会感觉到很大的进步,学习语文也是如此。

学习英语,我在读(说)、听、写方面都有不同的体会。读书就是朗读,熟能生巧,当你达到一定的积累,就会形成语感,脱口而出;而朗读也是自我创造英语对话的环境。所以多读书,尤其是早上,是很有好处的;听,尤其是听英语广播节目,是学习英语最懒惰的方法。你只需要倾听。但是经常坚持就很棒了,因为听多了也会形成语感然后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而且多听会拓宽你的知识面,反过来会促进英语本身的学习。这真是一举两得。至于英语学习中的“写”,就是写英语日记,用英语记录白天的好句子和有用的东西;这样每天听、读(说)、写,坚持下去会有好处。以上只是我简单的总结。我再详细说说我的感受。

说到学习,我对读《中国日报》(英文版)和读原著小说的感受很强烈。我在大学的时候,第一次看到时任美国副总统的布什这个词,是偶然出现在《中国日报》上的。我觉得有必要读一下英文版的报纸,这样我不仅可以熟悉发音,还可以写出这个单词——尽管我已经熟悉了收音机里经常提到的美国副总统布什。于是我开始每天在系资料室看《中国日报》。过了好久,以至于图书管理员说这份报纸是专门为你订的。其实我也经常看。寒假的时候,我也去系里学习了。我还破例在寒暑假自费订阅了两个月的《中国日报》。

在北京工作后,我惊喜地发现,我可以看当天的《中国日报》——我在长春落后一天。于是,我利用这个条件和单身的全部时间,每天通读八版《中国日报》。刚开始真的很难,但我咬牙坚持看书到晚上十点,才坐末班车回宿舍。我白天有活动要出去,还要回办公室完成当天的任务。当我阅读时,我查阅字典寻找每一个生词。就在那时,我的新英汉词典被弄脏了...

三个月后,我可以少查字典了,因为三个月后,我的词汇量明显增加了很多。报纸真的是百科全书,从文化、体育、经济、科学、旅游,应有尽有,词汇丰富,知识面开阔。比如你看了关于奥运会的报道,你就会知道所有的体育术语,那时候你就学会了拳击、羽毛球、挺举等词汇。我花了将近10个小时读完北京的《中国日报》第八版,后来慢慢变成了4个多小时。有一天,我按时间读了八版人民日报,用了三个多小时。至此,我知道我的阅读速度还可以。

与此同时,我开始阅读杰克·伦敦的《呼啸山庄》和《马丁·伊登》。尤其是后者,让我印象深刻。我读到的是《中国青年报》的介绍引起的兴趣,从中我了解到马丁·伊登的奋斗史,尤其是他努力工作,勤奋写作,追求罗丝小姐的爱情,以求上层社会的认可。在这方面,书中的描述很精彩:当伊登第一次和罗斯一起逛街时,他的尴尬表现得淋漓尽致——和罗斯一起逛街他异常开心,却不知道自己走在她的左边还是右边合适。这本小说是我的精读。我总共读了三遍。第一次是最难的。这完全是必修课,因为生词太多了,但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硬性目标——每天读10页。20多天看了200多页小说。第二次,第三次,利息就来了...中国日报是广泛阅读和信息收集。点面结合,精读和泛读是英语的要点,学习汉语也是。

说到说英语,初学的时候没有机会和人对话,所以坚持早上看书,自己创造对话环境。长时间阅读同一内容,经过反复,也产生了语感,让你脱口而出。这就是读书的好处。可以说,这种阅读是一种变相的“说”。

当然,这种阅读也要注意。阅读既要做一般的泛读,也要坚持精读的原则,即选择一些标准的课文,最好有记录的阅读或可以模仿的条件,比如按照英语教学大纲,然后坚持阅读;一般不要带一两本书去读——虽然书的内容很好,但是因为没人带你去读,你会形成发音不准的坏习惯,连你自己都不会意识到。这方面我吃过亏。你看的教材或者有录音的都是模仿。因为读书的意义也在于模仿。

我经常看的是北京广播英语教材的初、中、高级教材,是跟长春的电台学的。因为当时没有录音机,老师在电台念了好几遍,我就赶紧模仿。我把我学过的课文分成七部分。我每天读一部分,一周读一遍,一个月读四遍,一年读48遍...

我也不断将新学的课文均匀地加入到日常阅读内容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样循环下去,读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所以精读(朗读)这种变相的“说”的方法要有选择性,重复很重要。我的方法现在已经从英语转到法语学习了,也有效果。

上大学后,可以和同学交流,但是毅力不强,词汇量不多。如果我谈论它,它就会变成中文。但是,我是幸运的,老师和同学的信任让我弥补了这个不足。当时英语老师要求我们班每个人每周轮流当一次英语值日生——也就是值日生用英语报新闻10分钟左右。有这种压力就好多了。这种职责,我有优势,因为我每天早上都听。我只是记住并模仿播音员的发音。每次值班我都尽量多说多锻炼。

第三,上专业课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国际法专业的学生多了解一些国际事务。因为经常看报纸,所以每天课前5分钟左右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也有方便的条件在家学习,每天去邻居家看报看国际新闻——那时候有电视的家庭还不多,毕竟刚刚上世纪80年代,有一天我在执行这个任务的时候,正好在一个英语老师的班里。他建议我最好用英语报告情况。所以我每天早上用英语向我的同学报告这个消息。久而久之,这也成了一种模仿训练,我模仿了很多英语节目播音员的话。

至于“写作”,通过写英语日记,我收获很大。但是刚开始的时候,非常难看。可以说,每天除了几点起床,几点睡觉,再也写不下去了。但是慢慢的,也就是从模仿报纸和课文里的话,模仿广播员的话,我就可以逐渐写出一整页的英语日记了。嗯,写英语日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0年。

另外,系统的学习英语语法也是很有必要的。薄冰和赵德新的《英语语法手册》这本书我看了不下10遍(仅在高考复习阶段)。万事开头难,一开始也是任务:一天30页,13天能看完近400页。看了三遍,我觉得结合我掌握的词汇,写一篇英语日记难度不大,但不确定是否地道。阅读这本语法书也扩大了我的词汇量和习语。比如我坚持用英语写日记的标准句子就是从这本书里学来的:我坚持用英语写日记。这时候我才知道in这个词在英语里是用在什么语言里。(马秀山1996年12月8日、2022年5月18日编的部分文字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