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腾达网 > 心得体会 >

关于网上陷阱心得体会

望海楼:所谓“中国债务陷阱”纯属“话语陷阱”,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网上陷阱心得体会1

一段时间以来,美西方一些政客和媒体频频歪曲报道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翻炒所谓“中国债务陷阱”,却接连不断遭当事国驳斥,被权威机构数据打脸。孟加拉国财政部日前致函英国《金融时报》,就该报歪曲报道孟财长卡马尔关于“一带一路”合作和发展中国家涉华债务言论一事作出澄清,指出孟加拉国对华40亿美元的债务相对于其510亿美元的总体外债规模和4160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而言,只占很小的份额。孟方对西方媒体虚假报道的澄清和驳斥,充分体现了中孟两国之间的互信,又一次向国际社会表明:所谓“中国债务陷阱”纯属无中生有,完全是那些反华势力别有用心制造的“话语陷阱”。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坚定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下开展“一带一路”合作。根据发展中国家的需要,中国提供了大量利率低、期限长的优惠贷款,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宝贵支持、注入了空前活力。

从资金用途看,中国提供的贷款主要聚焦经济和民生领域,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工业化水平,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从而实现债务的可持续性与内生增长的良性循环。据世界银行测算,“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若全部得以实施,到2030年,每年将有望为全球产生1.6万亿美元收益,占全球GDP的1.3%,其中90%由伙伴国分享,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受益更多。2015至2030年间,760万人将因此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从债务规模看,发展中国家对华债务在其整体外债中占比较低。世界银行国际债务数据库显示,截至2020年底,82个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公共外债结构中,商业和多边债权人分别占比40%和34%,中国占比不足10%。权威机构的实证分析显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对华债务仅占其GDP平均值的1.8%,远低于60%的国际警戒水平;多个国家在大多数年份对华债务负担率都不足1%。

针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债务问题,中国以实际行动施以援手,展现大国担当。中国全面落实二十国集团“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在二十国集团成员当中缓债金额是最大的。在近日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成果落实协调人会议上,中方宣布将免除非洲17国截至2021年年底对华到期无息贷款债务23笔。近期,斯里兰卡爆发债务危机,中国主动向斯方提供共计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事实一再证明,中国始终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来自中国的融资决不是什么“债务陷阱”,而是惠民的“馅饼”,对此广大发展中国家体会最真切,也最有发言权。

制造所谓“中国债务陷阱”这样的“话语陷阱”,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不良企图至少有三:其一,意识形态偏见作祟。他们见不得“一带一路”朋友圈扩大和影响力提升,因而不遗余力污名化“一带一路”,以图打压遏制中国;其二,“西方中心论”优越感使然。他们见不得发展中国家获得真正发展动力而变得强大,因而千方百计破坏中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其三,极力掩盖事实真相——正是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和金融机构不择手段地制造了“债务陷阱”,让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发展困境。

据世界银行测算,未来7年内,中低收入国家共须还本付息9400亿美元。其中,向西方商业债权人和多边机构分别偿还3566亿美元和2730亿美元,合计占比达67%。西方金融机构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主权债券持有者将收回超过3000亿美元,是有关国家最大偿债压力源。斯里兰卡作家萨马拉什日前在《纽约时报》刊文称,西方主导的体系使发展中国家处于“债台高筑的殖民化形式中”,直言“我们很大程度上死于西方的债务陷阱”。

需要指出的是,西方商业债权人融资成本远高于中国,其与部分多边机构以维护自身信用评级为借口,始终拒绝参与国际减缓债行动。英国慈善机构“债务正义”近日发布报告引用相关数据指出,非洲国家借自西方私人金融机构的债务是借自中国债务的3倍,利率是中国的2倍,呼吁西方国家敦促私人金融机构参与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

谁在提供发展机遇?谁在制造“债务陷阱”?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社会有识之士用行动做出了回答。截至今年7月4日,中国已同149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投资规模近1万亿美元。无论美西方反华势力如何抹黑使绊,中国都将坚定携手广大发展中国家,全面落实全球发展倡议,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让共同发展的成果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 李嘉宝)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8月22日 第 01 版)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关于网上陷阱心得体会2

01

蔡玲玲从小就婴儿肥,加上十岁那年生了一场大病,服用了一些激素,从此她的体重一路飙升,到大专毕业时,她的体重已经超过了二百斤,不管怎么减肥,她都减不下来,最后也就索性放弃了。

可肥胖给她带来了太多烦恼,因为肥胖,她没有同龄女孩的漂亮容颜,在大家面前她一直很自卑,至今也没有谈过一场像样的恋爱。

因为肥胖,没有单位愿意用她,找工作屡屡失败,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击,让蔡玲玲对自己的未来很迷茫。她向往甜蜜的爱情,也向往有体面的工作,可她感觉这一切都离她好远。

在经过N次应聘失败后,蔡玲玲垂头丧气地坐在街边,百无聊赖地翻着手机,希望能找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帮助自己解决生计问题。

突然一则招声播的广告映入了蔡玲玲的眼帘,她从小嗓音就甜美,上初中时还学过播音,这种工作不用露脸,应该没有容貌要求,自己应该可以胜任。

想到这里,蔡玲玲兴奋不已,看来真的天无绝人之路,她直接拿起手机拨打了屏幕下方的电话,用最甜美的声音跟对方沟通,对方很快被她的声音征服,让她直接过去试音。

02

蔡玲玲通过了他们一系列的考核,成功地成了某平台的签约主播。

经过平台的包装,他们把蔡玲玲打造成了一个清纯甜美的人设,用了最漂亮的美女图片做头像,让她在直播间用甜美的声音跟大家聊天。

很快蔡玲玲的声音迷住了大量的男人,她的粉丝数也噌噌噌地上涨。初期的积累完成之后,蔡玲玲利用平台的话术开始给喜欢她的粉丝下饵。

她根据粉丝在直播间打赏的程度,选出了10多个慷慨大方的男人标注为“金主男友”,成了她和平台重点攻克的对象。

而男人们为了得到榜一大哥的位置,得到心目中女神的赏识,开始互相攀比,不惜重金打赏。

第一次男粉丝亮哥打赏了3万,得到了蔡玲玲的私人微信,两个人在微信上聊得热火朝天,很快建立了网恋关系。

蔡玲玲要求亮哥支持她的事业,为了得到别人的更多打赏,她让亮哥隐瞒了他们的关系,而亮哥也变成了一个刺激别人打赏的筹码。

在每一个高价打赏之后,他都会大手笔再来一次,有些人不服气,加上蔡玲玲的语言唆使,她的直播间异常热闹,她的腰包也变得跟她身材一样鼓起来了。

蔡玲玲尝到了赚钱的滋味,也摸索出来了一些赚钱的方法与心得,她一边继续忽悠亮哥,一边又先后用同样的方法跟另外多个网友打得火热。

每个男人都以为她是好看又单纯的玉女,除了直播间的各路神仙打架还私下以各种理由给她转帐,希望以此拉拢女神,得到她的玉女心。

短短几个月,蔡玲玲挣下了这一辈子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钱。

03

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再说男人也不都是傻瓜,有几个人都要求视频,蔡玲玲就开始卖惨,说自己没有钱,只能跟别人一起合租在弄堂里,条件特别差,人多又不方便,语音电话都是在楼道里打的。

很快又博得了他们的同情,纷纷给她转钱让她去找一个好房子住,视频的请求就这样搁下来了。

可最初的亮哥已经在蔡玲玲的身上花了二十多万,可他连手都没有摸一下,心里有些不爽,他想把这种网恋转成线下恋爱,于是他提出了见面的请求。

蔡玲玲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根本不可能转化到线下,她刚开始用各种理由搪塞,后来亮哥追得太紧,她躲不过去只好慢慢地冷落亮哥,把重心转向其他男人。

亮哥察觉到蔡玲玲态度冷淡之后,他看着自己扎眼的转账单,慢慢也冷静下来了,觉得蔡玲玲可能就是网络骗子,于是他选择了报警。

很快蔡玲玲就被警方抓获,同时她不能见人的真颜也公之于众。蔡玲玲跟她的头像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个靠声音挣钱的大胖妞。

她的榜一大哥们彻底崩溃,所谓的爱情梦也碎了。大呼:她的声音这么甜,人怎么可以这么丑。

关于网上陷阱心得体会3

来源:科技日报

单勇 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打开手机,查看新闻资讯、分享心得体会、搜索美食、购买物品……南京某高校教师小宇每天有大量时间花在手机上,手机内置和安装的App达150多个。

她发现,每次注册账号或者安装软件时,屏幕上都会弹出“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但她都是直接拖拽到最底部,点击“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她告诉记者,那些协议篇幅过长、专业性强,认真读完并弄懂协议内容几乎不可能做到。

小宇并不是特例,近期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在点击同意之前,真正阅读这些协议的用户不到四成。

按理说,用户协议是约定App开发者与用户之间权利与义务的法律文书,对保障用户隐私等权利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何六成用户将其略过?点击同意后App获得的权限是否均有必要?“过度要权”的情况是否存在?引导App调用隐私数据形成行业规范,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

协议过长反会阻碍用户知情权

移动互联网时代,App成了人们的必备工具。首次下载使用时,点击“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也成为常规操作。

对于我们常见的App来说,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通常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南京大学法学院单勇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常规平台的用户协议一般包括“信息收集范围、信息的存储和保护方式、信息使用方式、涉及信息共享的告知以及涉及信息处理的告知”等内容。

一旦用户点击同意,就意味着将自己的部分权利让渡给App的运营公司,比如调用手机通讯录、读取手机存储、获取定位信息、开启蓝牙或无线网络等。

单勇说,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基于用户同意的个人信息处理行为,仅具备为达成特定目的处理个人信息的权利,而为制衡信息处理行为,用户依法享有知情同意、限制拒绝、查阅复制、修改删除、撤回同意等权利。

然而,用户协议动辄上万乃至数万字,充斥着大量专业、晦涩的内容。据统计,5款下载量过亿次的手机App,平均每款需要用户“阅读并同意”的协议内容约有2.7万字。

从司法角度来看,协议越详尽双方权利责任就越明晰,因为这是充分告知,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事后纠纷。但是,从实际使用的角度来说 ,动辄上万字的协议恰恰会阻碍消费者的知情权。

因为大多数用户没有耐心,也没有专业知识看完并读懂协议,在这样的情况下勾选同意,也就让用户弄不清让渡了哪些权利。

“App获取哪些信息需要我同意、我有什么权利、要承担什么责任,完全可以列出一个清单来。”小宇希望用户协议最好能“长话短说”,将与用户关系密切的重要部分放到前面突出显示。

“过度要权”最终目的可能是获利

“您的好友也在使用某App”“TA与你有3位共同好友”“匹配您的通讯录有助更快找到好友”……这样的提示对于很多手机使用者来说并不陌生。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带动了新型社交平台的发展,短视频、购物、健身、新闻资讯等App,过去与社交基本不沾边,但如今都被赋予了社交属性。

“数学领域有一个‘小世界理论’,即世界上任何两个人只要通过6个中间人就能建立联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网络安全专家任勇军教授说,用户点击同意后,App通过调取通讯录,并在后台进行数据匹配,就会把你推荐给素不相识的人,并告诉对方你和TA有共同好友。

过去,要证明“小世界理论”并不容易,现在却能轻易实现,我们在感叹“世界真小”的同时,是不是也要警惕App的“过度要权”呢?

单勇教授介绍说,2021年3月,国家四部委印发《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其中第五条以列举形式明确了39种常见类型App的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而通讯录权限并不属于必要范围。

2021年12月,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发布的《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监测分析报告》称,当前如“微信”“51Job”等头部应用最新版本启动均不索要存储、设备等无关权限,但中小应用的“过度要权”问题仍十分严重,仅2021年9—12月监测显示,在华为、小米、腾讯应用宝等主流应用商店的新上架应用中,平均每月有近1000款存在此问题的应用上架。

部分App出于精准用户画像、推广营销等商业目的,想方设法在超出实现功能的必要范围收集更多个人信息。比如,某应用的电话拦截功能索要了短信、存储、通讯录等7项敏感权限;某运动健身类应用在用户使用观看视频等无关功能时,每分钟获取位置信息近百次;某应用除了在共享位置时收集位置信息,还在扫码支付等不相关功能中收集位置信息,以用于用户消费行为画像分析。还有很多App尽管不再强制收集信息,仍在首次启动时就弹窗索要多个无关权限。

“App获取这些权限后,看似帮助用户拓展了朋友圈和生活圈,但用户的隐私信息也在无形中被暴露。App索要这些权限的根本原因还是企业想要扩大市场或进行推广,最终是为了获利。”任勇军认为。

2021年,国家网信办针对“七类”超范围收集行为进行重点整治,包括超范围收集用户通讯录、精确地理位置、短信、通话记录等在内的一大批违法违规问题得到治理。

保护隐私需专人“看门”

近日,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通过互联网监测发现,17款移动App存在隐私不合规行为,涉嫌超范围采集个人隐私信息。

类似这样的通报并不鲜见。仅在2021年,国家网信办就对存在严重违法违规问题的351款App进行了公开通报,责令限期整改。

但是,App敏感数据收集问题仍旧突出。国家网信办监测发现,60.7%的应用收集了安卓ID等设备唯一标识信息,55.4%的应用收集了应用列表信息,13.7%的应用收集了剪切板信息,而这类信息可用于人物画像、个性化推送等业务。

“个人信息是重要的数据资产,一些App尤其是公用事业类的应用,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不法分子和网络黑客早就盯上了这些敏感信息,并形成黑色产业链。一旦App获取的个人信息被售卖,将在多个层面造成严重的安全问题。”任勇军教授说,比如,用户出行App或外卖App上面存有百万级以上的用户信息,一旦泄露可能不仅影响个人本身,甚至会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

任勇军表示,对于用户而言,不能因为协议太长,就放弃阅读。应当不随意开放和同意不必要的隐私权限、不随意输入个人隐私信息、定期维护和清理相关数据,避免个人隐私信息被泄露。

那么,对于监督管理部门来说,究竟该如何约束长篇大论的用户协议,把保护用户隐私落到实处?

当前,相关机构正在起草《信息安全技术 互联网平台及产品服务隐私协议要求》,可为平台企业的用户协议及隐私政策合规提供指引。

相较于制定相关行业规范,如何将规范落到实处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

单勇教授认为,App违规收集用户信息行为无法根治的原因主要在于三点:一是行业主管部门的治理资源有限,仅依靠行业监管较难规范所有App的信息收集行为;二是部分中小企业存在侥幸心理,试图通过违规行为获取更高经济利益;三是《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虽赋予了用户数据权利,但实践中用户权利的实现方式并不明晰,用户在权利受侵害时难以有效维权。

“行业主管部门应持续开展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充分发挥头部平台的‘看门人’作用,由其尽责履行对应用市场内App及平台内小程序的监管义务,规范相关App、小程序的个人信息收集行为。”单勇还建议,对于个人信息保护投诉举报渠道和透明度报告机制应予以完善,维护用户对行业治理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本报记者 张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