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腾达网 > 心得体会 >

姜堰区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乡村振兴十年“磨一剑”姜堰“农字”三驾马车合力奔腾,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紫牛新闻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姜堰区乡村振兴心得体会1

扬子晚报网9月22日讯 (通讯员 乔梁 丁明玥 记者 王国柱)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三驾马车”合力奔腾......9月21日下午,泰州市姜堰区举行“奋进新姜堰 建功新时代”乡村振兴专场新闻发布会,公布近年来该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以及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等方面取得的喜人成就。

姜堰新农村

会上透露,党的十八大以来,姜堰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粮食产能稳定提升、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村面貌持续改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三驾马车”合力奔腾。近两年,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连续位列全省第一等次。

十年来,姜堰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6.35万亩,高标准农田比重达74.4%,居全省前列,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工作获省政府激励表彰。全区粮食生产实现“十连丰”,2016年杂交粳稻攻关方亩产991.8公斤创泰州历史记录,稻麦绿色高效“四合一”示范创建模式成为全省典型。全区家庭农场总数达1574家,经营面积35.29万亩,粮食生产基本实现家庭农场化。举全区之力打造省级姜堰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四园一体”发展格局,2022年创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入选全省10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示范典型案例。

生态方面,姜堰狠抓面源污染防治,净化农田环境,全区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下降33%、40%左右,2020年创成全国首批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2019年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2020年获省政府专项激励表彰,目前已实现“整洁村”全覆盖。深度挖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潜能,继2014年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之后,接连创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2个、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线路2条。

姜堰区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骆小兵表示,下一步,姜堰区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抓紧抓实稳产保供、产业振兴、乡村建设、富民强村、示范创建、党建引领“六大行动”,到“十四五”末,实现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更大提升,美丽乡村更添魅力,城乡融合更为紧密,农业现代化走在全省前列、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

校对 徐珩

姜堰区乡村振兴心得体会2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农业大省,江苏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需要重点做好哪些工作?记者就此采访了江苏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徐志明。

记者:江苏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推动实现“农业强”目标,我们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发力?

徐志明:按照今年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要求,我们应重点从三方面入手加快农业强省建设。一是增强供给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二是增强科技实力。加快种业振兴,加快数字化农业发展,大力发展新一代农业信息技术,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立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品质标准体系。三是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快承包地流转,扶持家庭农场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比如,盐城亭湖的“小田变大田”改革,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江阴、姜堰等地的家庭农场展开特色发展与联合发展改革试验。

记者:乡村振兴需要呵护绿水青山、留住乡愁记忆。在合力共绘“农村美”方面,我们今后需要重点解决哪些问题?

徐志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进程,是政府带动企业、农民等各类主体共同实践、改造提升的过程。自上而下的国家治理手段及技术介入,激发自下而上的微观主体内生动力,双方相向而行,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长治久安。不仅要注重顶层设计,提升管理协作效能,还要发挥市场功能,构建绿色发展格局。划分政府与市场、农民的责任边界,减少过多行政化的包办代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进一步打破入市“玻璃门”屏障,增强企业活力,激励他们正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尊重农民意愿,培养自治参与能力。

记者: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在实现“农民富”方面,我们还要继续做好哪些工作?

徐志明:加快农民致富步伐,要做到“就业富民、创业富民、产业富民、改革富民、政策富民”。一是支持农民就业创业,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二是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顺应产业发展规律,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提升农业多元价值、拓展乡村多种功能,繁荣乡村富民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向广度深度进军,有效挖掘产业内部增收潜力。三是深化农村改革创新,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扎实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不断提高农民土地收益。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推动集体与成员共享发展改革成效。四是强化政策支持保障,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绿色发展、生态保护等利益补偿机制,确保各类补贴政策真正惠及广大农民。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更大力度向农村倾斜,让农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的获得感。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左中甫

编辑: 华夏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姜堰区乡村振兴心得体会3

初冬时节,泰州市姜堰区白米镇孙舍村碧绿的大葱长势正好,芦笋大棚里生机盎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拜建军向记者介绍,大葱基地现在已经发展到200多亩,年产大葱150万公斤,今年产值预计达400万元,村集体收入有望超50万元。

从过去村集体收入1年不到1万元到如今的50万元,5年来,姜堰区白米镇孙舍村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故事。村“两委”班子通过“党建引领、村社合一”项目,流转土地200亩,成立富民芦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将芦笋推广给农户种植,合作社统一提供技术支持、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激活产业发展新引擎。随着土地经济效益提高,农户不仅能通过租地、务工赚取租金和工资,也学到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乘着发展“春风”,去年上半年,该合作社再次流转200多亩土地,建成大葱种植基地,与外地种葱大户合作种植大葱。第一期种植的60亩大葱获得大丰收,为合作社带来60多万元收入。

一双勤劳手,打开致富门。为了使现代种植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村两委一班人带领合作社与南农大合作,并聘请外地专家指导,嫁接高端优质资源,优化种植方式,推动产业借梯登高。今年大葱产量高,市场行情好,亩产能达17000斤,亩均收入2万元左右。看到丰收的图景,村民们喜上眉梢。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让村民们信心百倍,下一步将持续发展大葱产业,做大做强深加工,促进村集体增收,让生活更有奔头。

离开碧绿的葱田,走进位于姜堰区白米村的振白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蔬菜大棚,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映入眼帘。该合作社是蔬菜种植“两社”联动项目,合作社与省农业龙头企业泰州禾雅农业公司合作,主要采用常规和反季栽培技术,种植五叶香丝瓜、小青菜、生菜等蔬菜,主要销往上海江桥市场及周边各大超市,发展“订单式”农业,增强市场把控率,降低滞销风险。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姜堰区白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芦富俊介绍,该村结合实际,宜工则工,宜农则农,成立泰州市双白劳务有限公司、振白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公司,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共同富裕。

“目前,合作社正在启动二期项目建设,占地40亩,将新建28座单层单体8米钢架大棚。项目投产后,预计全年营收76万元、新增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2万元、带动12名村民人均增加1.5万元劳务收入。”芦富俊介绍。

以产业为“笔”描绘乡村振兴和美画卷,姜堰区启动乡村振兴“112233”工程以来,白米镇更是大力实施“两社”联动项目,搭建“1+4+17”工作架构。“1”为镇党委面上统筹指导;“4”为芦笋种植、高效农业、劳务服务、资产经营“4个板块”;“17”为17个村均成立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两社”联动项目。截至目前,该镇17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超过50万元,增收15%以上的村达5个。(刘永彬 孙柳 王露)

来源: 泰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