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腾达网 > 工作心得 >

传承历史文化 守好中华文脉——习近平总书记来汉考察重要指示在天汉大地引发热烈反响

传承历史文化,保持中国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访华的重要指示在天汉大地引起热烈反响。

盛夏的汉中,郁郁葱葱,生机勃勃。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省长赵刚的陪同下,来到汉中博物馆,参观历史文物展览,了解汉中历史文化和文物保护情况。古汉台上,印规堂前,望江楼下...一个关于历史和文化的美丽发现之旅开始了。汉中,一座文化底蕴丰厚、充满文化魅力的古城,哺育了我们的祖先,走出了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无数英雄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历史足迹,演绎出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筑坛拜将、筑栈道藏真相等典故。文物承载着灿烂的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总书记视察韩的重要指示在天汉大地引起了热烈反响。广大文化工作者纷纷表示,将更好地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史;推动汉中优质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走出去、火起来,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坚定文化自信,优化文化品牌,推动文化振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继续推动文化大繁荣、建设文化强省贡献汉中的力量。

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

汉朝,汉人,汉字,中国人...这些元素汇聚成一个光环,让一座城市熠熠生辉。这座城市叫汉中。有韩,镜中有光。在市博物馆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石虎”摩崖石刻前,用手指在手掌上反复画出“虎”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着灿烂的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要充分发挥博物馆在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中的重要作用,保护好中华文脉,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勉县武侯墓博物馆馆长胡亚强、武侯祠博物馆馆长黄文波在新闻联播中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与定军山、武侯墓、武侯祠在勉县的合影,非常激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意义深远、思想深刻、前瞻性强、针对性强,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胡亚强说,“武侯墓博物馆将组织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积极引导群众学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做好文化的‘传承者’、‘见证者’、‘守护者’。”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在汉中家喻户晓。他的雕像矗立在天汉文化公园的丝绸之路文化广场。雕像背后巨石上的浮雕,诉说着张骞带着历史的热浪开辟丝绸之路的壮丽史诗...回顾汉中悠久的历史,从来不缺少杰出的历史人物。被誉为中华民族智慧化身的诸葛亮,“西汉三杰”之一的张亮,纸圣蔡伦,都在汉中留下了深深的足迹。盘活历史人物,讲好历史故事,是当前我市文化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会以更严格的标准,更务实的作风,主动履职。”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芳表示,文联将通过主席团会议、党组会议、中心组学习等形式,认真组织学习,团结引导全市文艺工作者,努力创作优秀作品,推动文化振兴,在英雄中讲故事,不断推动文联诚信创新,推动全市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汉中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我感到非常激动。”市文化馆馆长张表示,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访华重要指示,做好艺术普及、推广、示范和研究工作,优化文化品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市文化干部群体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举措,奋发有为、勇往直前,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文化馆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自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山里的小青藤,是南郑区黄冠镇人心中的“宝贝”。李静是南郑锦绣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也是群众致富的带头人。近年来,她带领黄冠镇的妇女积极发展藤制品,使藤业发展壮大,并以其独特的产品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她的合作社效益好,吸引的妇女多,示范带动性强。成为当地妇女自主创业、增收致富的示范基地。2021年,“汉中编藤”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太高兴了,总书记终于来到了我的家乡。他还看了我们的藤编,说我们的藤编久负盛名,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会带领更多聪明的妈妈加入编织队伍,带领更多人增收致富。”总书记的关心,更加坚定了藤艺匠人李静传承发展这一非物质项目的信心和决心。

让优质文化资源“活”起来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中华文明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优秀资源。“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汉中考察时来到市博物馆,对博物馆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令人振奋,令人鼓舞。”市博物馆馆长卢辉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汉中博物馆考察时指出,博物馆要在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中发挥重要作用,保护好中华文脉,盘活文物,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汉中历史上有名,是“秦之咽喉”、“蜀之门户”。汉代三国文化繁荣昌盛。刘邦征战汉中争夺中原,诸葛亮在此驻军8年,北伐曹魏。张骞从这里走出去,“凿空”西域,无数名人古迹汇聚于此。如何让汉中的这些优质文化资源“活”起来,“火”起来,是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者思考和行动的事情。近年来,汉中博物馆的变化令人瞩目。创新展览模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全景数字项目,策划推出云展览、云课堂、云讲解等活动,开展“石门汉魏十三品”等20余项外展活动...文物和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创新基因被不断激活。“下一步,我们将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引擎,开展文化品牌建设和形象塑造工程,打造高辨识度的中华文化经典IP。”卢辉说。根植传统文化沃土,打造优质文化IP,对于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保持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具有关键作用。2023年5月18日和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Xi安举行,伟大的丝绸之路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丝绸之路的开创者张骞从未被世人遗忘,他的精神永存,成为今天“一带一路”建设的根基。“这么俏皮可爱的q版张倩还是第一次看到!”专程从安赶到城固张骞纪念馆的王女士,在参观张的产品时,惊喜地发现了印有卡通版张骞的笔记本、帆布包和手机壳。“2020年,结合西汉文化特色,与唐牛IP打造团队合作,提炼出最适合张骞IP的'开拓创新'和'冒险精神'文化内核,使用'张骞'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字体,打造出白衣飘逸、袍大袖阔、持节不断的漫画版张骞。”博物馆文创部工作人员贾政介绍,张骞IP还参加了两届丝博会,获得了陕西十佳IP奖、形象与表达提名奖、我市首届文化旅游创新创意大赛金奖。目前,一个俏皮可爱的张骞IP形象已经印在各类文创产品上,走向大江南北。“从‘活’到‘潮’,不仅仅是文物和传统文化,更是大众心中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梁说。作为推动文物事业发展、传承文化血脉的“领路人”,市文化旅游局文物科副科长陈卓对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有着自己的思考。陈卓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进一步增强保护中华文明、传承历史文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入贯彻新时期文物工作方针,深挖文物价值内涵,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传承水平,全力打造“绿色循环、 古韵中国风"为核心,为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做出积极贡献。

更好的传播和普及中华文化。

“我身披布衣,投身南阳,在乱世甘冒生命危险……”大唐不夜城,舞蹈《例》诠释了蜀汉宰相诸葛亮以汉中为大本营,六下祁山,献身蜀汉的故事。《刘邦》、《张骞》、《蔡伦》、朱和羌族舞蹈团空姜不仅展示了汉中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生态,也让全国各地的游客生动地感知了中华文化的前世今生。“我们要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汉中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继续打造'汉风俗传统、汉文化风格'的'汉顾峰韵'文化品牌,推出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特色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传承发展,做大做强汉中文化产业。”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许说。回首往事,汉文化和三国文化的声音不断在天汉大地回荡。“中国文化大讲堂”从2021年开始举办。截至目前,已经举办了9场不同地区不同主题的文化大讲堂。从《汉中与中华文明》到国家一级摩崖石刻《亭颂》的结构,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梁忠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习近平总书记非常熟悉历史和文物保护,他在参观时与我们分享了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探索更多通俗易懂的教学方法,有效保护、传承和展示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梁对说道。没有文明的传承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除了汉中博物馆这张名片,汉台区还围绕公共文化服务做了相关努力。“在家看书这么方便,对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家住上水渡小区的杨阿姨告诉记者。目前,汉台区已开设汉中路社水都社区、北关办事处汤芳社区、新苑办事处核心安置区、七里街道办事处四个城市自习室。“今年以来,我们不断延伸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稳步推进城市自习室建设。目前,我们已经基本形成了以主馆和镇分馆、社分馆、城市自习室为补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汉台区图书馆馆长朱鹏飞介绍,该区大力推进的“汉山汉水,汉汉韩石”新阅读空房间建设项目,将以VR景点、地方风情、中华文化多场景阅读为主要手段,建设新阅读空房间,完成汉台地方特色数字资源与公共阅读资源的有机整合,将图书馆、文化馆等优秀资源纳入统一服务。时间不朽,奋斗成就永恒。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天汉儿女满怀光荣与梦想,自信自强,勇往直前,守护着英雄中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为中国现代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来源:汉中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