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腾达网 > 工作心得 >

垃圾分类清洁工,垃圾归保洁员所有吗

今天是“强制垃圾分类”的第一天。周佑君一大早就来到静安区天目西路街道汉中社区。早上八九点钟,汉中居民一边扔垃圾,一边四处张望。他们都在问,“今天会有人来检查吗?”

对于小区保洁员包来说,每天早上5点就开始工作。像往常一样,今天五点起床后,他来到了汉中小区。首先,他把前一天的干垃圾全部收拾好,放在指定的地方,等着干垃圾车6: 40来带走。

然后,他回到小区的智能垃圾箱房,打扫垃圾房和垃圾箱。他一直忙到7点半,也没有空休息一下去吃老婆做的早餐。早饭后,包九思来到另一个垃圾箱洗桶,也迎来了居民扔垃圾的高峰。

汉中社区有三个垃圾箱,包负责一个,全天开放。当居民扔垃圾时,他还扮演志愿者的角色,提醒一些忘记取下湿垃圾袋的居民再次扔掉。包对周说,“现在大部分居民都得到了不错的分成。2017年来到这里工作。当时只有少数居民会分类,但因为垃圾车分干湿两类。

2017年10月的一天,包戴着手套整理垃圾。垃圾袋里居然有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刀刺穿了他的手套。他的手突然变得血肉模糊。"

这张图片会引起极度不适。小心,包九思脱下手套。虽然已经过去了将近两年,但他的手和胳膊依然斑驳,无数的伤痕显示出他经历过的痛苦,简直触目惊心。他回忆说:“我回家后马上用酒精冲洗伤口,没多久又觉得痒,于是又去了皮肤科医院。医生说我得了疱疹湿疹,是病毒感染,给了我药水和药膏。”服药后,包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但他也留下了疤痕。“其实之前分类垃圾也被刺过,但这次是最严重的一次。”

志愿者时间表去年夏天,汉中社区搭建了一个两网合一的智能垃圾桶屋。两个月后,社区有了一支15人的志愿者队伍。慢慢地,汉中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走上了正轨。“这几年,我的工作量减少了很多,不用打开垃圾袋进行分类,也不存在被利器割伤的情况。”包对垃圾分类的有效性深有感触。

为了让居民100%分垃圾,从康华居委会到志愿者团队,可以说是动了脑筋。早上7: 30到9: 00,是智能垃圾箱房定时投入运行的时间,也是三位志愿者上岗的时间。今天,他们与过去不同。他们有的用手机拍下居民绿色户口卡的照片,有的拿着小本子记录居民的门牌号。

志愿者姜根弟(左)正在登记居民信息,志愿者姜根弟和将为周介绍未来。康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姜子跃建议志愿者在值班时记下分类好的居民的门牌号,日后将这些信息放在社区的电子屏幕上,作为垃圾分类红榜进行表彰。志愿者听完感觉很好,所以今天先录红榜。志愿者在记录门牌号的同时,还不忘鼓励居民:“你们分得好,我一直都知道,谢谢你们!”

在小区另一个垃圾箱房前,志愿者也用笔记本记录居民信息,有居民不愿留下“姓名”。他说:“哎呀,这不是应该的,不要记了!”还好身边有认识他的居民,帮他答门牌,让志愿者记录。

据悉,接下来,居委会还准备让志愿者记录一些长期不配合分类、“屡教不改”的居民,拟张贴黑名单警示。

居民可以在扔掉垃圾后洗手并处理垃圾。9点到达,智能垃圾桶室关闭,志愿者回家,这才是“高尚”。但是,小区里另外两个垃圾桶还开着。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这一切都是关于包括包在内的五个清洁工。包师傅把每个水桶拍了个干净,没有任何异味。他站了两个小时,却没有咬到一个蚊子包。

在保洁员中,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包的妻子蒋娇。蒋娇说,她每天都要回家洗衣做饭,工作相对轻松。因为她身体不好,她下午要休息。想起2017年10月,丈夫被刀砍伤的“意外”,她印象深刻。更让她不安的是后续的治疗:“老包现在病情得到控制,就停止治疗了。我也打听了一下。这种病不能完全治愈。这真让我受不了。”

包(左)和他的妻子包夫妇现在在社区愉快地工作。当周采访鲍师傅时,许多居民围上来竖起大拇指称赞他。但她刚来的时候,江娇刚工作三天,吵着要回去。

原来,在来这里做清洁工之前,鲍师傅在老家安徽池州卖早点,在工地上打工,收入比现在多,而江娇在上海做住家保姆,5年前一个月6000多元。来小区做保洁,每天忙着扫地收垃圾。工作量很大。蒋娇觉得,和当保姆时相比,“心理落差太大了”。

就在江娇觉得自己坚持不下去了的时候,她的一个同样在上海工作的亲戚开导她:“你只有吃苦才能挣钱。再说,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都不能低估自己。”于是,蒋娇慢慢调整了心态,逐渐意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毕竟垃圾分类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能做好这件事,我感到非常荣幸。”

包夫妇兢兢业业,远近闻名。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包已经三次被街道评选为“先进个人”。每当他拿着奖杯和证书回家的时候,也是夫妻俩最开心最充实的时候。

临走时,志愿者说包二爷是包青天的后代,周佑君想证明,但包二爷已经走了。其实是不是后代并不重要。包师傅这种大义无私的精神正是每个时代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