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腾达网 > 心得体会 >

大学应急救援心得体会

为生命逆行“应急人”的心得体会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海外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大学应急救援心得体会1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6月18日消息(记者陈锐海)6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会上,应急管理系统党员代表围绕“为安全守护 为生命逆行”这一主题进行交流。

湖北省消防救援总队武汉支队特勤大队一站站长助理陈建,从事消防救援工作22年,参与汶川地震、“东方之星”沉船、天津港爆炸等1万余次的灭火救援工作。陈建说:“每一次救援,我都是将人民群众向外转移,自己却始终往里面冲锋,时刻挺立在人民群众和危险中间,为每一个生命全力以赴。”

肖文儒是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38年来,他和战友参加了700多起矿山事故救援,从灾区救出1000多名被困矿工。肖文儒在会上表示,作为一名应急救援人,他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自觉扛起应急守夜人的职责,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不畏艰险,冲锋在前。

参加见面会的还有来自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科技工作者蒋海昆,过去36年,他一直工作在地震监测预报第一线,见证了国家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据蒋海昆介绍,这几年来,地震监测能力有了显著提升。现在国内地震的自动速报定位时间大概是2分钟,这个是自动定位的结果,人工修订的正式速报大概是1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比以前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

“自1963年建队至今,指战员与山为邻、以林为伴,58个春夏秋冬、21000多个日日夜夜,战天斗地,在原始森林的无人区里开垦出了生命绿洲。”内蒙古自治区森林消防总队大兴安岭支队奇乾中队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王德朋表示,中队的指战员一定会秉承“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信念,将自己的青春岁月奉献给祖国的北疆林海,守护好祖国北疆这一道生态安全屏障。

大学应急救援心得体会2

【阅读提示】奇迹!美年幼姐妹森林求生 失踪44小时后成功获救

光明网评论员:昨天(3月6日)有媒体报道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对5岁和8岁的姐妹在森林里迷路44小时后,依靠平时学到的野外求生知识得以幸存。这个新闻,说明了应急救援知识的重要性。在北京,新学期伊始,来自红十字会的讲师将走进北京市中小学,将应急救援课程带进校园,预计在未来三年内覆盖100所中小学校。

应急救援知识是现代人所应必备的基本常识。基于应急救援知识的民众个人应急救援(包括自救),是现代公共应急救援系统以及医疗康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民众个人的应急救援,是系统化和组织化的应急救援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公共应急救援系统的运转效率就会事倍功半,由此在相当多紧急情况下,就既应不了急,也救不了援,除了容易造成次生损害外,也达不到救公众于危急的制度性目的。

现代社会生活日益复杂,给公众身心健康造成危机状况的可能性越来越多。但是,在防备这些可能性的基础上,掌握应急救援知识就显得格外重要。在现实中,许多危害人身安全的突发事件之所以造成难以控制的严重后果,往往与那些在现场没有受到伤害、本可以参加救助人们缺乏急救常识,束手无策甚或帮了倒忙相关。实际上,有许多应急救援知识,是现代社会的人们所必备的,是现代人的最基本素质的组成部分。这些知识,从已经具备了起码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小学生开始讲授,正当其时,恰当其时。

在一些致人身伤害事件发生时,人们常常看到现场没有受到伤害的人们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施救,以致备受外界指摘和内心煎熬;也有一些人鲁莽冲动,勇气品德可嘉但救援知识匮乏,结果有些救援行为不仅达不到救援目的,反而因救援造成自我伤害,或者加重了危急状况,由此扩大了伤害后果和应急救援的规模。这种现象,正是没有应急救援知识,或缺乏应急救援知识的结果。此外,应急救援知识、以及其所依据的现代科学知识的缺乏,也是那些担心和防备应急状况发生的人们乱买药、乱买保健品的原因之一。

因此,现代社会的人们,其是否具备应急救援知识、以及所具备的应急救援知识的多寡,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其中,既体现了人们的生命价值及其生命(权利)意识,也体现了应急救援体系的运转状况以及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状况。而将应急救援知识纳入到小学生常识教育的范围,其实也是公共产品供给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生命价值的凸显和生命(权利)意识的增强。

据说,北京市应急救援精品课程将通过现场授课、情景模拟、观摩交流、体验互动等形式,普及逃生避险、自救互救知识,以此推动校园应急救援、家庭应急救援、社会应急救援“三位一体”建设。同时,“平安校园”还要求将安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内容,活动组织部门还将建立“应急救援进校园”公众号,将逃生避险、自救互救知识传授给中小学生、家长、老师,提高人们在公共及个人突发事件等应急场景下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上述报道介绍说,北京市应急救援精品课程进校园将采取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方式,在全市中小学校深入开展,逐步在北京市百余所中小学落地。北京市“平安校园”建设明确要求中小学每月开展一次疏散演练,幼儿园每季度开展一次疏散演练。以增强学生防灾避险、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校园伤亡事故发生。

上一篇】新技术新观念是稳增长保就业的基础

大学应急救援心得体会3

新华社发

当前,心搏骤停及突发事故灾害等造成的伤亡,已成为危害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青年人猝死的报道屡见报端,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心搏骤停而猝死的人数超过50万,远超过死于自杀、交通事故及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的死亡人数。

事实上,第一时间对灾害事故、突发疾病等造成的伤病人员实施有效应急救护,能够挽救生命、减少损害、提高医院急救成功率和康复效果。例如对刚发生心搏骤停者在4分钟内实施有效心肺复苏,可极大地挽救其生命,但这就需要现场群众在医疗急救人员到达之前,对其采取应急救护措施。遗憾的是,我国应急救护普及率较低,目前仅为2%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40%以上,有的高达60%。

调查还发现,新入学的大学生中,掌握急救知识的比例比较低,具备动手施救技能的比例则更低。其实,大学生是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向其普及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对于保护大学生及其周围人群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一人有难,众人相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让他们掌握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并在第一现场、第一时间勇于施救、有效施救,将对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人人会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产生深远影响。

据了解,大学生普及应急救护先行先试效果显著。近年来,河北、吉林等省份积极推动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其中,河北省在部分试点高校开展大学新生应急救护普及性培训和在校生的救护员培训,5年来覆盖高校由最初的12所扩展到38所,累计培训大学新生近30万名,不仅培养了一支守护大学生自身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安全的生力军,还强化了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受到了高校师生、学生家长的广泛赞誉。

笔者建议,把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置于更加突出的地位,将应急救护普及培训纳入高校新生军训内容,全面提高大学生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纳入国防教育等课程中,并安排必要的课时。修完课程的学生,经过理论测试及实践操作考核合格后,可以获得“救护员”证书,使其真正成为全社会保护和挽救生命的主力军。

此外,建议充分发挥高校校医的作用,从培训合格的救护员中组织招募救护志愿者,组建救护志愿服务队伍,平时开展人道理念的传播与健康安全知识的普及,在学校重大活动,如运动会、艺术节时,可提供辅助性安全保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