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腾达网 > 心得体会 >

6查6问心得体会

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新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6查6问心得体会1

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黄坤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报告从6个方面作出概括和阐述,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既是深刻理解这一科学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点,也是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点。我们要以高度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衡量一种思想理论先进性的根本尺度。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党的理论之所以得到亿万人民拥护,就在于始终秉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是人民利益、人民心声的集中表达。

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习近平总书记是从人民中成长起来、深受人民爱戴的人民领袖,对人民怀有深沉真挚的情感、厚重强烈的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无论是推进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美丽中国建设,还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都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厚情怀和使命担当,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本色和根本立场。

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深刻体会“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根本性意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根本价值取向。要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我们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要深深植根亿万人民的生动实践,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及时概括提炼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素有的精神气度,自立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这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所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动体现着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贯穿着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古今中外治乱兴衰的历史规律,指出:“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这种自信自立,根源于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来自于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奋斗历程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彰显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和精神风貌。

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自信自立始终都是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重大政治问题上有定力、有主见,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定“四个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反对各种形式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既不能无视快速变化的实际,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照抄照搬、食洋不化。

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我们信仰的是科学真理,走的是人间正道,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守正创新,既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恪守正道、革故鼎新的文化传统相承袭,又与我们党一贯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品格相贯通,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

守正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鲜明气象,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立场、方向、原则、道路等根本性问题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着力正本清源、固本培元,高扬了理想信念的旗帜、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确保了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同时,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我们党坚持立破并举,以巨大勇气和魄力推进各方面改革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焕然一新。在这一伟大实践中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许多新话,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面向未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必须更好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始终做到道不变、志不改。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毛泽东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抓住问题就找到了实践前进的突破点,也就找到了理论创新的生长点。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党的理论也是在不断回答时代课题中创新发展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坚持问题导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的突出特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风格。这些年来,我们党啃硬骨头、涉险滩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持之以恒纠治“四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着力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等等,都是聚焦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这些都充分彰显了鲜明的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彰显了强烈的担当精神、斗争精神。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集中概括起来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正是基于对这些重大时代课题的准确把握和科学回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以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今天,我们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只有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要增强问题意识,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敏锐眼光,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不回避、不躲闪,瞄着问题去、迎着问题上。要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系统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坚持系统观念,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需要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统筹好各方面利益、调动好各方面积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登高望远、领航掌舵,提出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在领导推进各领域事业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系统思维、全局谋划,强调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当前和长远、物质和文化、发展和民生、资源和生态、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因素;强调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标和治本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在共同推进上着力,在一体建设上用劲;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等等。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洞悉时势、总揽全局的系统谋划和战略擘画,为我们应对复杂局面、推动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遵循。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将面对更加深刻复杂变化的发展环境,面对更多两难、多难问题,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观察形势、分析问题、推动工作。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更好地驾驭复杂局面、应对风险挑战,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为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性交汇。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前途命运出发,鲜明提出并深刻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阐明了中国的安全观、发展观、义利观、全球化观、全球治理观,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描绘了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美好愿景,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这些重要倡议和主张,充分体现了对国际形势变化的深刻把握,对人类发展重大问题的独特创见,占据了思想和道义制高点,凸显了中国特有的大国风范、大国担当。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纵览天下大势,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善于发现其中的机遇和挑战,找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制胜之道。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顺应世界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普遍愿望,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在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中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这一思想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就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了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造、实践探索、政治品格的集中体现,是我们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我们要自觉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全面准确领会其丰富内涵、思想体系和实践要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昂扬的奋斗姿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来源:人民日报

6查6问心得体会2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新华网联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推出“思客讲堂·党校公开课(第四季)”《二十大报告里看未来|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五位党校青年教师通过五集理论短视频,带你探寻中国式现代化。本期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张源,讲述为什么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的张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征程上,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那么,为什么只有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呢?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三个独特”。2014年,总书记在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提出的,“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今天,我们就以这三个“独特”为索引,一起来思考: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源于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

可能许多人都有一个困惑:实现现代化是不是意味着不要传统文化了?在世界几大古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正是因为历史太悠久,在一些人的固有印象中,古老就是陈旧,就是落后,所以,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彻底抛弃传统文化,全盘接受现代西方文化观念。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真的是水火不容、势不两立吗?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是王羲之千古名篇《兰亭集序》中的一段,写于东晋永和九年,也就是公元353年,距今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今年(2022年)的10月12日,这段文字竟然出现在一位意大利航天员的社交媒体上。这位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正在国际空间站执行驻留任务,她还配上了三张照片,是在太空中“路过”中国上空时拍摄的渤海湾、白天的北京和夜幕下灯火通明的北京。

穿越千年,古代中国文化与现代航天科技交相辉映;跨越中西,中国古人的哲思与西方宇航员的浪漫同频共振。古今中外的次元壁完全打通了。

我们相信,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共同的。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战争、贫穷、疾病仍然存在。人类文明走向何方,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攸关每个国家、每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

当然,中国人不只共享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而且具有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我们看待人生、看待社会、看待世界,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一些内容,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

中国人坚持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中国人相信厚德载物,讲信修睦,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中国人倡导“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生生不息、繁衍不绝的文化养分。所以中国式现代化也必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中走来。用一句流行语来说:这是一场中华文明与现代化的“双向奔赴”。一方面,五千年中华文明在奔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迎接八面来风,海纳万国文化,重现强劲动力,实现伟大复兴。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也在拥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注入新的动力,嵌入新的价值,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人民的不懈创造而更加丰富。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源于中国独特的历史命运。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视察。1888年,北洋水师正是在这里诞生。1895年,号称“远东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舰队又是在这里,与日军激战数日,力战不敌,全军覆没,唤醒了“吾国四千年之大梦”。习近平总书记望着遥远的海岸线,语重心长地说:“我一直想来这里看一看,受受教育。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13亿多中国人要发愤图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更强大。”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曾经长期领先世界各国,在全球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国外有位学者研究指出,1500年前后,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约为25%,1600年达到29.2%,1820年最高达到了32.9%。经济、科技、文化一直处于世界第一方阵。

但是,在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崛起的同时,中国闭关锁国,落后了,错失现代化的历史机遇。列强的入侵,给中华文明造成严重冲击。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决定,一些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方式,殖民主义,靠战争、掠夺来发展自己,我们是不愿学,也坚决不会学的。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人继续寻找现代化之路。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要修建遍布全中国的铁路网,要修建160万公里公路、3个世界级大港,还要建造三峡大坝……这被称为中国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

中国想要简单模仿西方走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行不通。中国的现代化,既要反封建、又要寻求民族独立,必须要走一条独立自主、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由此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翻开新的一页。中国共产党诞生于革命洪流之中,但是一开始就把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作为自己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入了新科技革命的浪潮,开启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978年10月,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出访日本。短短的几天时间内,邓小平参观了日本多家大型企业。在日产汽车工厂,观看了总装线,全是“机械手”在安装组件,他自言自语地说,我明白现代化是怎么回事了。邓小平坐上集合了当时最新科技的新干线,陪同的日本记者问:“您有什么感受呀?”邓小平爽快地回答:“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适合坐这样的车。”邓小平的回答饱含深意,在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的所见所闻,让他意识到,中国要迎头赶上世界的脚步,赶上时代的脚步,赶上现代化的脚步。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中国需要在百年变局中实现现代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新的“时代考题”。

党的二十大代表通道上,来自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的高级别专家张连钢,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刚开始我们也想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但是在国外考察时不能下车,也不能拍照。我们想合作,但他们不开放任何技术。这就等于是,我们花了钱,但是什么也得不到,将来遇到了问题还要再花钱,找他们来解决。这让我们体会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我们决定要自主研发,外国人就说,你们要自主研发,成功的概率就是个零!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我们,也激发了我们的斗志,我们一次次开发、一次次失败,但是,我们一直咬牙坚持。最后,我们不仅做出来了,而且做得比他们更先进,更智能!”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力和底气!

前面我们回顾了近代以来的历史,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从中国独特的历史命运中走来。中国人由被动到主动,自立自强,勇毅前行。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必然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源于中国独特的国情。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指出:“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

确实如此。迄今为止,全球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超过30个,人口不超过10亿人。而中国要让14亿多的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了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

大家打开一张中国地图,从黑龙江省黑河到云南省腾冲划一条直线,这就是著名的“胡焕庸线”,是经济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1935年提出来的。线之东南,43%的国土,供养着全国94%左右的人口;线之西北,57%的国土,居住着全国6%的人口。总书记曾感叹:“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

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差异巨大,在这样超大规模的国家实现现代化,而且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和世纪性的难题。

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实现现代化,“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

虽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我们必须要做。这是为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曾回忆自己许多年前的经历,他说,当年我到农村去,当地的“秀才”跑我这儿来宣讲,说“咱们今后现代了,那都不一样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包子饺子肉丝肉片”。

可见,我们的人民对现代化的渴望是多么强烈!

大家都看过电视剧《山海情》吗?是不是和我一样都被深深地感动了。这个故事正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的亲历。1997年,习近平同志第一次到西海固,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了。一户人家,唯一的“财产”是挂在房梁上的一撮发菜。

守江山首先要守人民的心,现代化就是民心所向。

如今,西海固的“干沙滩”已经建设成为“金沙滩”。从“南水北调”到“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辽阔疆域之上的大国工程,无不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和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从中国独特的国情中走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现代化中国的宏阔画卷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最后,我们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为什么只有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想大家心里一定已经有了答案。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当代中国的伟大变革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于自身基点之上。

这不仅是发展上的独立自主,更是精神上的自信自立。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

点击进入专题

6查6问心得体会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这是党中央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发出的伟大号召、提出的重要要求。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把思想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系列任理轩文章,深入阐释“三个务必”“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的伟大号召和重要要求。

——编 者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时空变化,初心始终如磐;历史变迁,使命永远在肩。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站起来到强起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向全党同志郑重提出“三个务必”,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彰显了一个百年大党永远的坚守、不变的追求。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全党同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映照初心、不负使命。

深刻把握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层逻辑

初心如磐,使命如炬。从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向全党郑重发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号召,到在党的十九大的主题中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看得很重、说得很透,目的就是提醒全党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郑重提出“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到“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昭示的是必须做到的决心、体现的是更加坚定的意志。其中,不变的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本色和崇高追求,变化的是我们党自我警醒更加提升、忧患意识更加增强、战略定力更加强大。“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饱含厚重历史感、鲜明时代感、庄严使命感,明确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永恒追求,凸显了坚守初心使命的时代要求,体现了我们党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从贯穿我们党百年奋斗史的一条红线来深刻把握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记和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贯穿我们党百年奋斗史的一条红线。”慎初才能及远,这是经历了岁月淘洗的一条箴言。百年风雨兼程,百年大浪淘沙。中国共产党从仅有50多名党员发展成为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引领中华民族从旧时的一派衰败凋零转向今天的一派欣欣向荣。百年沧桑巨变,换了人间。何以如此?是牢记和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这条红线,牵引着这个百年大党历经艰难困苦愈发朝气蓬勃、饱经风霜雪雨依然生机勃勃。从我们党诞生之日起,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我们党走得再远,都从未忘记为什么出发。在百年奋斗中,我们党对矢志不渝践行初心使命的认识日益全面深刻、行动日益执着坚定。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有些是前所未有的,有些是振聋发聩的,有些是荡气回肠的,有些是惊心动魄的,哪一项的实现都不容易。何以能成?究其动力之源,就在于我们党对践行初心更加笃定、对担当使命更加自觉。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充分表明,越是接近宏伟目标,越要保持冷静清醒,越要增强践行初心使命的自觉性,牢记我们为什么出发、向哪里进发,为什么奋斗、为谁奋斗。

从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来深刻把握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性质宗旨昭示着党存在的根本目的,代表着其质的规定性和与其他政党的本质区别;理想信念表明党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在性质宗旨要求下、在理想信念指引下,马克思主义政党确立自身奋斗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内在规定性及其外在表现的集中呈现、有机统一,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的重要主张、党的重要制度和体制机制等具有决定性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初心使命作为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根本动力,不仅贯穿于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全过程各方面,更从马克思主义政党本源本性上不断提醒着我们:初心必须时刻铭记、使命须臾不可忘记。

从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书写中华民族千秋伟业来深刻把握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要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书写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100多年来,我们党为什么能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就是因为党始终牢记和践行初心使命,以百姓心为心,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我们党正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要求之高前所未有。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前进道路上,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高歌行进还是风高浪急,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要结合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结合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结合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更好把对初心使命的坚守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完成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要求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一个接一个的“赶考”过程。时代的“考卷”常出常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新征程,如何自信迎考、经受大考、考出一个好成绩?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更高的政治要求,彰显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前进道路上一以贯之的自省自警自励,揭示的是完成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内在要求。

70多年前,着眼于“进京赶考”,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郑重提出“两个务必”。当时,我们面对的形势是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但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两个务必”,何等清醒、何等成熟。一个胜利在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有了这样的自我认知,有了革命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坚定,有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内在驱动力,就是不可战胜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十年,经历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在已经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伟大胜利面前,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也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尤其要保持清醒、保持定力,深刻认识到成绩斐然的背后是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越是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提出,体现着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期待、把握历史主动的积极作为。

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更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使命任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始终与党的初心使命紧密相连。在党百年奋斗的各个历史时期,在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的各个历史阶段,我们党面临的任务不同,但胜利完成任务的成功经验归根结底都是做到了对初心使命矢志不渝的坚守。在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念兹在兹的历史宏愿、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心任务全面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充分表明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既是最伟大的,也是最艰巨的,我们还面临着许多亟待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的发展阶段、新的使命任务和新的发展环境对坚守初心、践行使命提出了更高、更为紧迫的要求。蓝图越宏伟,奋斗越艰巨。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事业越是伟大、任务越是艰巨,越要锤炼初心、体悟使命,切实把初心使命变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原动力,进而凝聚起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

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更好推进伟大自我革命,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在自我革命中锻造出来的。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这么大一个党,处在执政地位、掌控执政资源、拥有业绩光环,为什么能始终正视自身问题?为什么能做到“刀刃向内、自剜腐肉”?“不私,而天下自公。”中国共产党敢于自我革命的勇气之源和强大底气就在于我们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而是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因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党才能坚持人民至上,做到“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才能本着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经常检视自身、常思己过;才能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无私无畏、敢作敢为。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没有比忘记初心使命、脱离群众更大的危险”的道理所在。一个饱经沧桑而初心不改的党,才能基业常青;一个铸就辉煌仍勇于自我革命的党,才能无坚不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内在机理和任务要求为实现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提供了不竭动力。新时代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雷霆万钧之势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之治、中国之治的新优势。“不诱于誉,不恐于诽”。面对新征程上的新挑战,面对大党独有难题的新考验,我们要高度警省、居安思危,时刻警惕我们这个百年大党会不会变得老态龙钟、疾病缠身。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谨慎,驰而不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使百年大党在自我革命中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始终成为中国人民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

不断提高践行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今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考卷已在中华大地铺展开来,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要求,正激励鼓舞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上奋勇前行。

坚持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使命。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使命易晓,致远惟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初心不会自然保质保鲜,稍不注意就可能蒙尘褪色,久不滋养就会干涸枯萎,很容易走着走着就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要到哪里去,很容易走散了、走丢了。”新时代新征程,深入贯彻落实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要求,必须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引领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之变的科学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这一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以其深邃的思想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映照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更指引着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复兴征程上坚守初心、担当使命。我们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实践力量、人格力量,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强大力量。

坚持以健全完善的制度保障初心使命。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制度优势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既有赖真挚的感情、真诚的信仰,也要靠理性的自觉、理论的清醒,更要靠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提供保障支撑。新时代十年,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取得丰富实践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科学制度体系更加严密完整,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四梁八柱作用更加突出,为我们把初心使命落实到党的一切工作之中提供坚强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这是确保我们党始终充满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战略之举、长远之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这是强化管党治党全面系统布局、协同高效推进的重大举措。我们要认识到,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要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机制。要随着实践发展推动制度建设与时俱进,努力把落实党中央要求、满足实践需要、符合基层期盼统一起来,让制度的硬约束作用充分发挥,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做到思想行动与初心相契合、与使命相符合。

坚持以新的担当作为检验初心使命。敢于担当作为,既是政治品格,也是从政本分,更是检验初心使命是否坚守住、坚守牢的重要标准。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过去守住了不等于现在守得住,现在守得好不代表将来守得牢。时间久了、环境变了,守初心、担使命就会面临新的考验和检验。这就意味着,越是重要关头,越是复杂考验,越要用新的担当作为来检验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定力和成色。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勇于直面外部环境中各种风险挑战的考验,不断强化初心使命,做到真忠诚、真担当、真负责。要同党中央要求“对标”,拿党章党规“扫描”,用人民群众新期待“透视”,同先辈先烈、先进典型“对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不断叩问初心、守护初心,自觉坚守使命、担当使命,用新的担当作为彰显初心如磐、使命在肩。

曾是昔年辛苦地,不将今日负初心。今天,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中国共产党风华正茂。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阔历史征程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中国共产党必将永远年轻、始终朝气蓬勃,必将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任理轩)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