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腾达网 > 心得体会 >

微信QQ心得体会

我的QQ解冻之旅,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为爱而来9999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微信QQ心得体会1

我工作用的QQ被冻结了。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就在6月23号,我的一个工作用的QQ被冻结了。因为之前有段时间在休息没有工作,23号的时候决定结束休息恢复工作。就用工作QQ发消息通知了一些我的客户。当时大概通知了20-30个客户。大概过了两三个小时之后,QQ号就被莫名其妙冻结了。


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因为客户信息都在这个QQ号上面,其他地方也没有做客户资料备份,另外,在QQ邮箱里面还存了我收集的大量资料,如果这个QQ不能使用了,将使我遭受巨大损失。


所以,第一时间就想办法解冻QQ。首先,用笔记本登录QQ安全中心的网页,在上面操作了一下,得到的答复是被冻结的QQ号需要通过手机登录。然后,我就用手机尝试登录QQ,但是提示当前网络不可用,无法登录。这个时候,我已经无法通过电脑和手机登录QQ做任何操作了。


在这之后,我又通过微信小程序上的腾讯客服进行投诉。按要求提交完申诉之后,得到的答复是26号晚上8点会给我回复。我这边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只好等3天,看腾讯那边怎么回复我。


但是,等我担惊受怕等了3天之后,腾讯客服那边还是没有回信,一查申诉进度,还是显示26号回复。因为26和27号是周六日,我以为是腾讯客服那边周末休息没有处理我的申诉。就又等了两天,等到周一28号上午,也就是今天上午,进去腾讯客服一查申诉进度,居然还是显示26号给我答复。看来腾讯客服是指望不上了,我只能再想其他办法。


因为我的手机是联通和移动双卡,之前手机登录QQ用的是移动的网络,提示我说没有网络,无法登录。所以,28号的时候,我就换了一下联通的网络,再次尝试登录手机QQ,结果还是显示当前没有网络,无法登录。因为从23号被冻结到28号,已经过了5天时间,中间因为担心客户资料丢失,和收集的素材的丢失,5天时间一直忧心忡忡的,等这些攒到28号的时候,心里就有点着急了。所以,看到当前没有网络的提示,就解气是得连着按了四五次登录,中间的几个回复提示还是说当前没有网络,结果最后一次突然就显示了一个新的界面,好像是说这个QQ被冻结了,需要重新登录,之后弹出一个登录界面,我尝试了一下登录,结果还是显示当前没有网络,我就又连着试了四五次登录之后,又出现一个新的界面,说是让我去处理,点进去之后,一个界面,主要内容是说这个QQ因为频繁拉人进群或者加好友,和因为发广告,这两个原因被冻结了。最下面还有一个写你申诉的理由的框框(注意这个是有字数限制的)。我把申诉理由填好之后,勾选了下面的已阅读上述信息并提交的按钮。然后,QQ就被解冻了。现在我的QQ已经可以正常使用了,刚刚看了一下,邮箱里面搜集的资料也还在。


说明一下:

1. 我当时就只是单纯地向客户发送消息通知他们我回来工作了,让他们以后有活了来找我。并没有拉人进群或者加新的好友。聊天内容也仅限于工作相关的事宜,绝对没有打广告什么的。只不过当时在短时间内,一下子通知了20-30个客户的QQ,我自己估计,可能是短时间内发送的重复信息比较多,所以被冻结了。

2. 第一次登陆手机QQ的时候,我大概尝试了一两次吧,看到提示说没有网络,我以为就无法进行后续操作了,就放弃了,然后就去微信上的小程序腾讯客服进行申诉了。第二次手机登录QQ的时候,因为当时脾气上来了,一生气就连着一口气按了四五次登录,前面几次还是提示没有网络,到最后一次才显示下一步操作的界面。所以,我在这里提醒大家,如果您进行解冻的时候也遇到我类似的情况,千万不要放弃,可以多按几次,多登陆几次试试。记住,多尝试几次登陆是关键。

3. 因为当时没有想到这样可以解冻QQ,所以中间操作的时候没有专门截图。很抱歉没有办法为大家提供配图。

4. 这次的事给我触动最大的是,之前没有体会过,这次感觉特别明显:虚拟世界的一些什么账号,我们以为是我们自己的,其实,这些东西分分钟就有可能因为莫名其妙的原因被别人拿走(我到现在对于QQ号被冻结都感觉莫名其妙)。之前的一个用了很久的微博账号,也被莫名其妙的强制注销了,到现在还没有找回。

5. 这次的事给予我的另一个教训是,关键资料一定要备份,我现在正打算慢慢清空在QQ邮箱记事本里存储的资料了。


以上就是我的QQ号从被冻结到解冻的一个大致过程,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觉得不错的,请点赞、关注、评论,并转发给更多的朋友看一下。


如果您有什么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


您的支持鼓励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谢谢!

微信QQ心得体会2

编者按

追求个性独立的年轻人,最终走上了相亲之路?最近,“985相亲局”搅动了舆论热潮,它不仅仅是一个爱情话题,更是一个社交议题——网络时代,我们的社交圈越来越开放还是越来越狭窄?

手机上的小程序,可以瞬间让我们在任何地方找到新朋友,但同一屋檐下的室友,却可以几天见不到一面;网络上汇聚了五湖四海的朋友,但各种“圈子”却将外人屏蔽在外;有人宁愿将时间消磨在宠物身上,也有人享受“宅”的乐趣,还有人忙到没时间交朋友……多元而分散的都市社交,年轻人在欢乐与孤独中,寻找与他人与自己相处的方式。

---------------

追求个性自由的年轻人 为什么最终选择相亲

之初

没有一个人逃脱“真香定律”,就算是“985高校”毕业生也不例外。

这不,最近“985相亲局”的话题在网络上走红。大家没想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解得了高等数学题、写得了情诗小作文的名校毕业生,居然会为谈恋爱发愁,并且选择相亲。

毕竟在普遍印象中,现代的年轻人普遍追求个性追求自由,为什么最终还是走上了相亲这条老路呢?

电影《爱在日落黄昏时》里,女主角席琳说:“当你年轻的时候你会相信你将认识很多人,但后来你才会发现能交流的人其实很少,何况你又不能保证和他们好好相处,就这样,失去联系了。”一句话早已道明了一切。缘分很浅,有些人仅仅一次遇见,就是此生的最后一面,遑论发展出更多的故事。

青葱岁月里总觉得不急,一辈子那么长,总会找到合适的那个人。但眼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脱单,成家立业,自己还是孑然一身,焦虑也就席卷而来。再加上父母夺命催促,很难做到镇定如初。

因此,毕业后的单身年轻人,不是在相亲,就是在奔赴相亲的路上。不由得想起身边的朋友,好像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相亲的态度也在逐渐缓和。以前会觉得相亲好“老土”啊,但现在如果有人帮忙介绍一个异性认识,反而会挺乐意。毕竟相亲其实并不可怕,如果“注孤生”,那更可怕。

是这届90后太着急了吗?事实或许并非如此简单。圈子小又不爱社交的年轻人,想要脱单真的“太太太难”了。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数据: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其中有7700万人独居,据估计,到2021年,第二个数字将上升到9200万。

当单身社会的浪潮,轰轰烈烈地袭来,相亲低龄化成为一大趋势。相亲、使用脱单App,成为年轻人的社交常态。珍爱网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38%的单身男女首次相亲年龄不足23岁,24%的单身男女为23-25岁。七成单身男女均有相亲经验,其中,四成单身男女每年相亲次数3次,三成单身男女每年相亲次数5次。

与大众理所当然认为的不一样的是,现在年轻人自己也有原动力相亲。当初总想着打死也不会去相亲,但一工作之后,发现有相亲这个途径,真的“非常可”。相亲能让我们认识到新的人,拓展交际圈,否则凭借自己平时加班、周末宅居不出门的生活方式,这辈子都与脱单无缘了。

于是乎,一大怪现象出现,年轻人一边对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嗤之以鼻,排斥传统的相亲模式,然后转头就在相亲App上充值了会员,精心装点赶往相亲局,果然没有人能逃脱得掉“真香定律”。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相亲就是一种妥协,但相亲并不意味着将就,只是多了一个邂逅人生伴侣潜在的可能。诸如“985相亲局”的出现,反而是因为不愿意将就,所以年轻人选择将主动权放置到自己手中,去把握自己的幸福。

对于相亲态度的转变,实质上也指向了年轻人对待爱情的矛盾与纠结。一方面想要寻求灵魂伴侣,甩开世俗的顾虑,只看喜欢与否;但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在爱情之外产生了许多现实的考量。这种微妙心态在年轻人的头脑中不断拉扯。

相亲鄙视链由此顺势诞生,一般都是你看上她她看不上你,你看不上他他看上了你,很难做到双向的奔赴,达到诉求的平衡。月薪两万元的想找个年薪百万元的,而年薪百万元的想找个白富美;没户口的想找个本地人,而本地人想找个门当户对的,潜意识里,每个人觉得自己值得更好的,然后在一次次的相亲中,耗掉了时光。

问题是,爱情真的能够这样斤斤计较,精心计算吗?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中写道:“爱情是不用眼睛而用心灵看的,因此生着翅膀的丘比特常被描成盲目;而且爱情的判断全然没有理性,只用翅膀不用眼睛,表现出鲁莽的急性,因此爱神据说是一个孩儿,因为在选择方面他常会弄错。”

要知道,爱情的美妙就在于它的盲目与非理性,怦然心动的那一刹那,就是毫无理由,无关乎她的胖瘦,无关乎他的高矮,无关乎她的家庭,无关乎他的收入。如果一开始就画地为牢,那注定是缘木求鱼。

---------------

有风韵地“宅”着 时不时露头换口气

何橘

当年周杰伦一首《阳光宅男》红遍大街小巷。MV里的宅男让人忍俊不禁:带着黑框眼镜,穿着格子衬衫,青涩木讷。这是以往大家对“宅”的刻板印象,即沉溺于个人世界或虚拟空间,与现实格格不入。

互联网世界,很多语言都随风而逝,难以驻留。不过“宅”并没有转瞬即逝,反而语义不断地流转变迁,与年轻人的生活状态连缀在一起。

如今,“宅”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积极的身份认同。起初“宅”或许只是形容沉迷动漫或网络游戏。如今的“宅”更像是自我况味,是喜欢独处的表现。宅一宅,青年人可以跳出烦恼、暂避现实,在个人的小世界里风光无限。没有贬义的“宅”,已经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

词语仿佛一面镜子,映照着社会变迁。“宅”上边有个“宝盖头”,它的语义与房子连在一起,反映了家提供给人的私密庇护,这是个让人卸下防备和假面,全身心放松的时机。减弱社交联结、专心享受独处,是因为二者对人们而言有不同的意义,承载着人类不同的情感维度和现实需要。

当我和别人说我很“宅”或我想“宅”时,简而言之就是我想自由地“一个人静静”。在这个万物飞驰的年代,慢下来、静一静,对每个人都很必要。谁的生命不需要些许清静?热闹有热闹的精彩,清静有清静的味道,就好像图画需要留白,生活也需要屏蔽喧嚣。在喧嚣与热闹中给自己留一方安静天地,不仅是主动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更是自我净化精神世界。古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源于心远地自偏。从古至今,社会发生了沧海桑田、天翻地覆的变化,即便到了赛博社会(又称虚拟社会),人们骨子中的那份安宁清静,其实并未改变。

这届年轻人被内卷的竞争裹挟,承受着“996”的压力,半路被叫回加班会崩溃大哭,时不时还会自嘲“打工人”。如今人们不能像古人那样归隐山林、心外无物,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适时地“宅”一下,有助于修养身心。

“宅”是年轻人解压的方式,仿佛游泳也得时不时露出头换口气一样。独处过后,是为了更好地出发,跑向更远的目标。哪怕生活欺骗了你,也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有些忧郁,不妨独处一会儿。周末足不出户,做个“佛系”青年,看看书、泡泡脚、浇浇花、撸猫铲屎;或者订外卖大吃一顿肥宅套餐,打打王者,上弹幕网站看综艺节目里的帅哥靓女。

社交仍然是一项相当重要的能力,这和偶尔有风韵地“宅”着并不矛盾。不可否认,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有必要敞开心扉与人交流,通过社交认识朋友、分享情感,始终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虚拟社交或许能让交流更加便捷,但却无法等同于面对面的沟通。

有时“宅”也不纯粹是我的主观选择,而是客观条件限制。疫情期间居家隔离,我只能为了安全,服从大局地“宅”着,这是不得已的特殊情况。北京每年冬天都很冷,出门被风刮得脑袋疼,飘雪天更不方便出门,“宅”着舒服又安逸。有时,我会给自己点上个小蜡烛,躺在被窝里看看书,差不多也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意境。就算是被动地“宅”,我们也能“脑洞大开”,去享受别有韵味的生活。

---------------

“伪离职”之后,终于有时间去见朋友

李奔

我没有时间。这是首要的感觉。

当亲戚朋友给我介绍相亲对象时,我的理由从来都是没有时间。北京这样大,你在石景山,我在朝阳,平时最早六点半下班,只能约在周末。周末如此珍贵,却要被用来跟陌生人进行需要背景介绍的对话,于是偶尔不想出门,最终一月至多见两三次面。所以终于明白了过去的人为什么在介绍对象时要介绍同一个单位的——因为下班顺路。

下班顺路很重要。在北京这样一座城市,哪怕是再好的朋友,只要你们住的地方相距足够远,就有机会成为许久见不了一次的网友。当然网友并不意味着更低的质量,我有很多次都被手机另一端发来的某句话深深安慰到。但是一个能时时见面的人,是可以切实地塑造你的生活的。

如果你的朋友住在你下班路上的某处,而且离你家不远,你们见面的频率就会呈直线上升。在你家里吃一顿饭,在对方家里看一部电影,什么事都不会耽误。下班不再只有一个去处,你们可以互相帮忙占据对方的时间和精力,以免它们被无聊且焦虑的状态侵占。但是如果住的地方相距太远,抵达对方的时间太长,这种情况的实现难度就大大提升。那些帮人在一个单位里介绍对象的叔叔阿姨们,大概是深知这种现实因素的影响,知道人的关系如何在现实中发展和维持,这是仅凭一腔爱意就盲目相信异地恋的年轻娃娃们所未能认清的。

不过,我为什么在纠结于下班顺路?哦,时间。我感觉自己没有时间。这句话似乎不该从我嘴中讲出来,因为我的职业是一名图书编辑。这个名头听上去实在清闲,也确实不是一份给人很大压力的工作。有些同事在生娃之后选择来这里工作,部门内有位同事保持着准点上下班的记录,但是我顶着一个“主编助理”的名头,实在无法像他们一样。我的朋友一度觉得我应该会每天下午泡杯茶,坐在那里慢悠悠地看稿。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某天偶然敲进设计总监的聊天界面,状态栏里的三个字瞬间激活了我的焦虑——“一堆事”。这位作者的稿费该结算了,那位译者该交稿了,设计师给的封面方案需要确认用纸和工艺,同时还要保证每天一定的看稿量。聊天界面开了七八个,哪怕只是坐在位置上,也总有不同的人来找你处理各种问题。虽然已经在超负荷运转了,领导却看不见或假装没看见,只不断催促看稿再快些。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我主动加班,终于成了一个生活中几乎只剩下工作的人。

这就是我前段时间的状态:头脑不清醒地醒来,吃或不吃早饭,挤地铁上班,从屁股接触到工位的第一秒开始工作,直到在公司吃完晚饭,继续待一会,之后再回家。回到家,心里还惦记着没有完成的事情,甚至有时候它会在梦里找到我,成为实实在在的梦魇。周末见人?算了吧。我不只没有时间,还缺乏心力。相比去见朋友,有时我更想睡一觉。那种闹钟不会响,工作不会入梦,醒来头脑清醒的好觉。看过一篇文章,说缺觉让人更难提起兴趣谈恋爱,我想恐怕它影响的是人的所有社交活动。

以上状态持续到终于提出离职,算是重症猛药。之前读完本科选择工作,本是想让更加现实的东西进入自己的生活,让工作的时刻表规整自己的生活。这一点的确实现了,我终于摆脱了在学校里的散漫,适应了工作的强制性要求,只是没想到它有一天来势汹汹,几乎要把人逼入绝境。

其中原因很复杂,有公司制度的问题,有直属领导不作为的问题,也有我自己的做事方式和沟通的问题。领导让我考虑一下,并开始被迫反思眼下的情况。我则试着放松自己,不把工作看得过重,留出更多的时间给自己。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看稿量不再做任何要求,我暂时留下。

于是继续做“工具人”。工具人不是贬义,至少对于我来说,人还是需要被占用。而且我不喜欢太费心,认真干活就是了。只是经过这一番波折,我也慢慢找准工作的节奏,开始准点下班。我的朋友也搬到了离我家不远的地方,事情在慢慢变好。但情况这样幸运变好的可能只有我,因为前几天约这位朋友看电影时,她说工作事忙,只能下下周了。

---------------

宠物社交:小猫对我施展了时间的魔法

陈了了

此时此刻,写着这篇文章的我,正和一只小猫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刚见到它时,它才一个月大,圆圆的眼睛只让人觉得楚楚可怜。那时的我并不知道,为什么它那蓬松凌乱的毛发和沾着猫砂的小鼻头,乍看不算精致,却瞬间融化了我的心。直到和它相处一年多后,我才突然觉得:它应该是会魔法吧,不然怎么能让我一见到它,就有满眼满心的幸福呢?

记得前几天,另一个养猫的朋友和我说:“很多时候,我觉得人不如猫。”当时,我大概只用了不到一秒钟时间惊讶于这个惊人的论断,就立刻想起了家中小猫的面孔,不由得对朋友的想法赞同了起来。回想起来,我虽然说不出人有什么不好,但自从养了猫,我在闲时出门social(社交)的频率明显低了不少。好几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只想待在家里陪着猫咪,不想离开它身边半步,在那段安逸、温暖的时光中,我感受到的是零距离的信任、放松与坦然,而这些东西,在再好的人类朋友身上恐怕也很难找到。

其实,在我认识的朋友里,像我一样,愿意把“成吨”的社交时间分配给家中宠物的人并不算少。打开微博,我们也总能看到大把的年轻网友在那里“云吸猫”“云撸狗”。仔细想想,和小动物的相处时光,确实对我们原有的社交起到了一种替代作用。尽管小动物并不属于人类社会,我们和它们的交流理论上未必称得上“社交”,但在实际生活中,“宠物社交”已经成了不少年轻人满足心灵互动需求的主要社交选择。

剥开我自己对家中小猫的喜爱不谈,我想: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不仅与小动物们本身的魅力有关,恐怕也与围绕在我们这一代人周遭的社会压力有关。有人说,这是一个过度竞争到“内卷”的时代,从小到大,每分每秒,我们都在与同龄人竞争,试图胜过、超过其他人。因此,和别人打交道固然是一件能够满足社交需求的事,但同时也在潜意识中附带着某种负担。当人们感到紧张、焦虑的时候,第一反应当然是找到一个倾诉的对象,但是,再亲密的人,也很难让我们卸下一切防备与距离,而小动物们却可以。

养猫前,我常常陷入焦虑的情绪状态。当时,我听说冥想会很有帮助,就想学来试试。指导我的朋友说:练习冥想的入门之道就是关注自己的呼吸。可我每次尝试,思绪总会在几个呼吸后就飘散到乱七八糟的地方,让我不得其法。然而,就在我几乎已经要忘了这件事的时候,小猫咪第一次趴在我的肚子上睡着了觉。它软软的,毛茸茸的,就那样温暖地和我挨在一起。我看着它的小肚皮一起一伏,听着它规律的呼吸声,突然就找到了专注于呼吸的办法。倏忽间,时下的烦恼和眼前的忧愁仿佛全都不复存在,我突然发现,时间不仅在线性地流动,它也延展在微小如每一个呼吸中,而让我找到此时此刻的,正是小猫咪为我施展的魔法。

其实,从小到大,我在身边的人看来一直是外向的。我从来都不排斥社交,也并不害怕和别人打交道。但是,虽然朋友不少,我却依然觉得小动物能给我带来一种独一无二的交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并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在和小猫相处的过程中,我突然好像明白了什么——这种无法用人际社交替代的幸福,可能恰恰来自于我们的难以沟通。

记得小时候我曾在书上看到一句话,说人总有顾虑,因此除非是和恋人或婴儿,很少会和其他人四目相对。但小猫咪不是人,你知道它小小的脑瓜不会算计什么,因此怎么对视都不会觉得不舒服。同时,它们对我们也不会有人的那些要求。在它眼里,我可以是絮叨的,可以是失败的,可以是崩溃的,这些对它来说都不算什么。于是,我可以在和小猫相处时,暂时忘记自己是一个被重重束缚捆绑的社会人,和它一起做一只快乐的小动物。

说回“云吸猫”,养猫之前,我也热衷此事。然而,“云吸猫”和养猫终究是不一样的。对“云吸猫”的大多数人而言,喜欢猫更多的是喜欢看它们可爱的样子,作为一种释放压力的自我愉悦方式。但是,那种独特的情感交流,只能在朝夕相处中才能体会。如果你问我要不要养一只自己的小动物,我会确信地告诉你:去拥有,去爱吧。我不敢担保建议正确,但请相信,这100%出自我的真心。

---------------

网络社交:从大广场到小隔间

申竹月

如今,如果说摄影圈、汉服圈、粉圈还算较为“出圈”的小众群体,常常出现在大众视野,那么“舰娘”等词汇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时下不少年轻人的社交圈子正在以闭环形势自我发展,从过去的公众讨论广场演化为一个个封闭隔间,圈外人难以理解。

从天涯、猫扑等论坛到博客、微博等社交媒体,网络社交前期呈现的是“大广场”的特质——话题广泛、参与人数众多,每个参与者都会对不同领域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如今,网络社交却开始“隔间化”——人们以各类社交媒体为依托,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结成稳固的小圈子,把“大广场”切割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小隔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听圈内声”“兄弟们把XX打在公屏上”“阿伟死了”等圈外人无法理解的话,却会让有同样兴趣爱好的人相视一笑。

从“大广场”到“小隔间”,人们的网络社交套在不同圈层里,在代表主流文化的大圈子和亚文化的小圈子里恣意跳跃。而小圈子因为人数少、文化特征突出、成员间得以建立起强关系,甚至有更强的向心力与感召力。

究其原因,在于互联网技术发展为小众化圈子的形成提供了有力支持。豆瓣小组、微信群、QQ群等社交平台,使社群的成立与壮大更加便利化。过去小众爱好往往因为地缘限制而“足不出户”,而如今,一张群聊二维码就可以让爱好者们轻松实现点对点联结,为人的自我实现、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灵活、便捷的社交方式也让小众化聚集超出了对某一种话题或某一个偶像的喜爱,进而延伸到共同经验的分享,比如聚集了23万网友的豆瓣小组“社会性死亡”,分享尴尬现场的“高压锅爆炸”小组,等等。圈子的背后早已从“同好”演化成“共同体意识”,而这种由共同经历聚合起来的群体甚至可以藉由互联网继续向组织化发展。

投身进入某个圈子,便会感受到它带来的归属感甚至现实感。活跃频率高低、是否担任职务、结交好友多寡等等,现实生活的差序格局映射到了网络圈子中,人们在其中也能体味到拥有社会资本的快感。

不仅如此,小圈子因其目标受众精准明确而成为资本财富生长的土壤。玩偶盲盒、动漫周边、汉服装饰……了解小圈子的用户需求,提供交流平台和针对性服务,成为很多中小企业的新利润增长点。

社交圈的“缩水”,一方面说明年轻人个性发展越来越得到认可,年轻人自我追求、自我实现的愿望受到尊重。但同时,小圈子社交也产生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圈子有自我发展的闭环,设立了内部未加规定却普遍遵守的软规则。信息茧房的存在让圈子里的人不断加剧自我认同感,产生“回声室效应”,更易激发群体极化现象。

同时,一些小众圈子一旦“出圈”到大众视野,可能会在经受主流文化价值的审阅中,产生碰撞乃至对抗。个别违反公序良俗的现象也会引发社会对某个小众圈子的抨击。比如老师带领小学生为某明星应援,影响正常教学秩序;“PUA”组织教学摧残虐待女性,等等。

因此,要对侵害社会秩序的小圈子行为及时加以制止,并对青少年加强教育引导。对于青少年来说,由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稳固,社会经验不足,过早沉溺于某个“小隔间”,极易造成观念闭塞,沉浸于猎奇的快感之中。

整体而言,对于社交“隔间化”的社会现象,还是应当营造宽松包容的文化氛围。若只因为圈子“大”或“小”就对其横加指责评判,将会造成小圈子愈发封闭,以致野蛮生长的状态。每个人合法的兴趣爱好都值得尊重,每个人都有追逐爱好的自由,对小众文化报以包容态度,让社会的精神与文化世界更加丰富多元,多姿多彩。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微信QQ心得体会3

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作者:徐小栩
主播:田晓敏编辑:曹宵潇(实习)文章已获转载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账号授权


喝茶,是一种情怀和意境,是人生一大乐事。


三毛的书中有段佳句,读来意犹未尽:


“人生如茶,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清风。”


品茶,亦是品人生。


煎熬沉浮,亦苦亦甜,正如人生的各个阶段,心态状态不同,滋味截然不同。


1

茶要煎熬,人要磨炼


林语堂说:“捧着一把茶壶,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


一杯好茶,要经历煎熬翻炒,忍受着难以承受的痛苦,最后脱胎换骨。


人生也是如此,为生活和梦想打拼,千锤百炼后才有所得,没有任何捷径可行。


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天生口吃,嗓音微弱,还有耸肩的坏习惯。


别人都嘲笑他没有一点当演说家的天赋,经常把他轰下讲坛。


但是德摩斯梯尼没有放弃,为了安心练习,他把自己剃成阴阳头躲起来。


他抄写了8遍近50万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把小石子含在嘴里,迎着大风和波涛朗读。


为了改掉耸肩的坏习惯,他朗诵时在头顶上悬挂一柄剑,剑尖对着自己肩膀。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德摩斯梯尼成了雅典最具雄辩的演说家。


《人生就是小欢喜》中有句话很励志:


成长需要磨练。


无论挫折、失败还是厄运,多么糟糕的事情你都要学会去面对,将世界给予你的压力转换成生活的动力。


生活没有一帆风顺,逆境正是磨练人格的最高学府。


只有在艰难困阻中不屈不挠,才能在大风大浪中翩翩起舞。


很多人羡慕彭于晏的身材,佩服他的自律,其实他特别能吃苦。


拍摄《激战》时,他每天要健身两三小时,练拳四五个小时,来应对职业拳手。


还要吃一些难以下咽的水煮食物,每天至少20个蛋白,体脂降到了3%。


拍摄《破风》时,他花了整整半年时间,累计骑行11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圈。


敢拼敢磨,使他赢得了诸多导演的信任,征服了无数粉丝。


雨果曾说过:“上天给人一份困难时,同时也给人一份智慧。”


人生如茶,痛疼伴随着成长,煎熬正是一种成全。


把握住每一次挑战,提升技能,磨练心性,终将熬出芳香四溢的精彩人生。



2

茶需火候,人需时机


炒茶要掌握手法、力度与时间,讲究火候。


火候不到,没有口感色泽;火候到了,色香味俱全,沁人心脾。


这正如人生的运气和成功,需要时机。


日本近代有位著名的剑客,叫柳生又寿郎。


柳生拜师学艺时,曾问师父,要练多久才能成为第一流的剑客。


师父回答:“十年。”


柳生觉得时间太久了,又问:如果加倍苦练呢?


师父回答:“二十年。”


柳生疑惑不解:那日以继夜地苦练呢?


这次,师父严肃地说:“你这么着急,永远没有成为一流剑客的可能了!


一位了不起的剑客,必须不断反省和磨练。两只眼睛都盯着“出名”,哪有心思练剑呢?”


柳生听后幡然醒悟,沉心静气修炼,不到十年功夫,就成为全日本最精湛的剑手。


《智慧书》中写道:


许多人,一心求快。


他们胃口很大,想在一日之中吞食汲取的养料,实际上一生都难以消化。


他们总觉得成功在望,妄想一下子把未来的岁月也吞掉。


他们事事匆忙急促,结果呢,往往欲速则不达。


人生需要全力以赴,来制造良机。


无人问津时,潜心蛰伏才是应有的姿态。


这个过程,好比我们熟知的荷花定律。


池塘里的荷花,每天都以前一天两倍的数量开放,到了第30天,就开满了整个池塘。


然而,却是在第29天,开满池塘的一半。


也就是说,最后一天的速度等于前29天的总和。


居里夫人曾说:“所谓创造时机,不过是在万千因子运行之间,努力加上自己的这万千分之一的力量。”


正在打拼的你,也许总是看不到希望,但是请不要沮丧,成长需要时间和阅历来积累。


人生如茶,也许会苦一阵子,但不会苦一辈子。


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静心做个长期主义者,火候到了,自然如茶般灵动绽放。



3

茶有浮沉,人有得失


茶叶在沸水中浸泡洗礼,翻腾浮沉,而后归于平静。


一如滚滚红尘中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得失后,恬静淡泊。


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看世间百态。


老陈是单位的财务经理,工作如鱼得水,很受领导赏识,总是一副春风得意的样子。


谁知前几天,他竟然中风住院了。


原来有一次饭局,老陈夸下海口,大包大揽了客人委托的业务,被同事反映到领导那里,领导担心他滥用职权,给他降了级。


老陈越想越生气,一下子不省人事了,幸好送医及时,再晚一点命就没了。


这正应了那句话:


人生得意,不要忘乎所以,招来非议,断了自己的后路。人生失意,不要卑躬屈膝,自暴自弃,失了自己的尊严。


浮时守住本心,沉时莫忘初心,才能在沉浮间找到平衡点。


看过一个故事。


一艘轮船在风浪中沉没了,唯一的幸存者被冲到一座荒岛上。


他每天都期盼被救出去,但奇迹并未发生。


为了遮挡风雨,他找来树枝,花了好几天时间,费了好大功夫搭建了简单的栖身之处。


然而不幸再次降临。


就在他外出寻找食物时,一场大火烧毁了他的小木屋,他瞬间对整个世界陷入了彻底的绝望中。


可就在木屋被烧毁的一刹那,他获救了!


船员看到浓烟升起,以为是求救者发出的,就向他驶来。


这个故事让我恍然大悟。


我们常常为得到而沾沾自喜,为失去而闷闷不乐。


殊不知,生活总是一边拥有,一边失去,太在意只会将自己束缚。


有句话深得我心:“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人生如茶,静心以待。


沉时坦然,学会低调;浮时淡然,学会沉淀。


沉得低,才能浮得高;沉住气,才能成大器。


得失随缘,悠然自在。



4

人生如茶,苦尽甘来


作家林清玄说:“但凡茗茶,一泡苦涩,二泡浓陈,三泡甘香,四泡清淡。”


一句话,道尽人生。


少年时,青涩鲁莽,漂浮不定;


成年后,艰难打拼,磕绊坎坷;


到中年,历尽磨练,苦尽甘来;


至老年,洗去浮华,心素如简。


这一程,苦是历程,香是馈赠,淡是觉醒。


手执茶盏,感受的是情调,领悟的是学问,修炼的是心境,体会的是人生。


《百年孤独》中有这么一句话:“人生如茶,空杯以对,就有喝不完的好茶,装不完的欢喜和感动。”


茶香宁静却可致远,茶香淡泊却可明志。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细细品,回味甘醇。


主播:田晓敏,暖心DJ,亦静亦动真巨蟹,天文科幻发烧友,光影迷,爱朗读爱文字爱生活,喜欢带着耳朵去兜风,小目标才貌双全/德艺双馨新闻工作者。


征稿

征集原创首发类稿件。

内容:激人奋进的励志故事,真挚动人的情感故事,发人深省的人生感悟……


要求:字数800-2000字为宜,文章采用word格式用附件发送,并在邮件标题注明授权首发。请附上你的联系方式以便发放稿费。

投稿邮箱:3178310465@qq.com

若10天没有得到回复,请视为退稿,作者可自行处理。


征“夜读主播

工作职责:为公众号粉丝朗读每日“夜读”文章。会基础音频剪辑。

简历投递邮箱:3178310465@qq.com

邮件注明“主播”字样:

请将过去的语音作品与简历一同发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