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腾达网 > 心得体会 >

dv拍摄心得体会

DV拍摄技巧小讲座,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侣由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dv拍摄心得体会1

一、拿稳你的DV
  如果DV在拍摄时机体过度晃动,通过TV放像或者捕获到电脑里之后时画面将很不稳定,看起来头昏眼花,好象晕车晕船一样。因此拿稳数码摄像机几乎是任何成功的DV片最关键的基础了。在旅途中,尽量找可以依靠的物体(如墙壁,柱子,树木)来稳定住重心,能使用三脚架(独脚架)就一定要用,找不到依靠也不能使用脚架时候要保证正确的持机姿态:双手握住DV,注意也不要握的太用力,以手感舒适为宜否则时间常了会累,机器重心应放在腕部,两肘夹紧肋部,保持平稳的呼吸,双腿跨立,把身体重心稳住。绝对不要边走边拍,不然你拍出的画面前面说了,会晃的很厉害,这一点在拍摄时会没什么感觉,只有在播放时才会深切的体会到。



  二、适当的掌握每个镜头的拍摄时间


  如一个镜头的时间太短,则图像看不明白,看得很累。反之,如果一个镜头的时间太长,则影响观看热情,看得很烦。所以每个镜头的时间掌握就颇值得仔细玩味。建议:特写2-3秒、中近景3-4秒、中景5-6秒、全景6-7秒、大全景6--11秒、而一般镜头拍摄以4-6秒为宜。我们拍摄时应该注意要让画面中的东西有看头,其实观众一般都对镜头中移动的物体比较关注,如果画面中没有重要的会动的东西,那么很长时间的一个长镜头是毫无意义的,但是我们也不能说就此不用长镜头了,如果画面中的物体一直在保持运动,那么观众还是会有兴趣的,而且长镜头比较适合表现整个故事发生的全过程,使用恰当会很有效果,但是要用好也是不容易的。建议大家有空的时候可以看看关于摄影的专业书籍或者网上的各种评论文章。


  三、摆平你的DV
  如果是使用DC,那么拍摄的照片倾斜,还可以通过后期的调整将照片轻松转回水平位置。但是DV拍摄的画面,如果倾斜严重,在使用电视机播放的图像则无法观看(难道你想把电视机立起来看?除非你可以忍受)。 有一些较高级的专业DV在取景器及LCD上可以显示工具线来帮助你保持DV机的水平,如果你的DV没有这功能其实你只要注意将画面中的水平线(比如地平线)及垂直线(如电线杆,大楼)和取景器或LCD的边框保持平行即可。

   四、谨慎使用镜头内变焦


  其实每一次变焦可以说是一种镜头运动的特殊效果,如果漫无目的的频繁使用镜头内变焦,观看时图像容易使人感觉不稳定,此外,频繁变焦会使得DV耗电增加, 大大减少拍摄时间。对于同一个场景的镜头表达,不妨使用不同角度和距离的定焦拍摄,效果或许会更好。


   五、尽量避免逆光拍摄


  顺光能使拍摄物体更清晰,绝大部分情况下,你应使拍摄物体处于充分的光线强度下。而逆光拍摄因为DV是使用CCD感光,宽容度不足,在高反差的情况下很容易使高光部分过曝,阴影部分又看不清楚,结果细节全部丢失。有一种说法:好的摄影者,永远让太阳在自己的背后,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


   六、白平衡的掌握


  我们在旅行中拍摄,身处的场景往往瞬息万变,这一刻是室外的阳光明媚,下一刻可能就是室内的光影交错,再下一刻可能是山洞内的伸手不见五指。一般我们DV机的自动白平衡基本可以自动适应,不过可能的话,我们还是要根据相应的色温条件和拍摄对象来调节白平衡。鉴于旅行中自然风光多属于红花绿草,对于绿色的表现,如果将白平衡调整得偏暖一点,会有更好的表现。另外如果是使用自动白平衡,在从室外进入室内的时候,要把DV关掉重开一次,让白平衡启动自动调整。这样的情形在旅行中其实还是蛮多的,比如我们在很多风景景点的寺庙拍摄,就要注意这点。


七、构图平衡最重要


  想玩好DV拍摄,一点构图知识都不了解恐怕是说不过去的。关于构图,摄像和摄影以及绘画中的构图理念是完全相通的。构图的关键在于要取得“平衡性”。平衡也可以理解为和谐,通俗点就是看着很舒服,如果画面中的主体和环境相互的位置改变你马上就觉得不舒服了,就是这样的一种无法言传的感觉。比如在旅行中大量拍摄的自然风光中,地平线的位置会给人以强烈的印象。拍摄时,地平线要尽量避免处在画面的等比线上,因为这样做会把画面均分为两半,给人以呆板的感觉。地平线处在画面下方,会给人以宁静的感觉,而处于上方,给人的感觉则是活泼、有力的。


  八、独特视角显个性


  在一个NBA的球员和一个五岁孩子眼里,同一个地方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在我们的旅行中,往往要表现的是固定的,不可移动的自然风光。既然风景是不会自己动的,那么动的就只能是我们这些拍摄的人自己。这就引出这个话题——视角。而对于拍DV的我们,使用不同的DV机位就可以轻松获得不同的视角,从而营造出不同的镜头气氛。仰视,镜头由下往上拍摄主体,可以突出被摄体的高大形象,我们在拍摄旅途中的高大建筑,山峦,巨树等景致时,采用仰视是非常有效的表达手法。俯视,镜头由上往下拍摄主体,可使得被摄体变的渺小而产生戏剧性的效果,在旅途中我们使用俯视来拍山涧里穿行的游客,或者使用俯视来拍一条本来很平坦易行的小路来表现行程的险峻艰难都是很具效果的。而平视,镜头在水平位置拍摄主体,这大概是我们最常见的镜头类型了。如果你想自己拍出的片子个性鲜明的话,就尽量去寻找非一般的视角,比常用的机位更高,更低,更远或者更近。别人不用的视角我用,别人用的视角我不用,追求独特创新,调动起观者的感官刺激。


  九、对焦


  焦点——是物体成像最清晰的点,通常情况下,为了突出主体,我们总是把主体放在焦点的位置上,使观众可以清楚地注意到。因此,找到焦点总是摄像过程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这个过程称为对焦。现在的DV都具有自动对焦的功能,这对于初学者拍摄出清晰的影片有很大的帮助。不过自动对焦也有很多失灵的时候,比如说主体在玻璃的后面,以及主体和背景反差过大的时候(逆光时)。而且自动对焦大都采用中心对焦方式,可是在实际拍摄中很少会将主体放在画面的正中(起码也用个九宫格黄金分割构图吧,放中间太呆板了点)。自动对焦功能在计算焦距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所以当主体处在运动状态时,自动对焦也无法获得较好的效果(用手动定焦可以很好解决)。自动对焦的另一个副作用就是导致耗电量增大,因为当主体位置频繁变化的时候,焦距必须时刻调整才能保证成像清晰,自动对焦系统就会频繁地使用控制电机调整透镜组中各个透镜的相互位置,花费了不小的电力。其实成像清晰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把握主体和镜头之间的距离,只要牢记这个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多数人都可以轻松掌握,所以掌握手动对焦技巧才是您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十、好好利用景深


  景深——成像最清晰的点是焦点,而在焦点前后的一段距离内成像也比较清晰,这个范围就叫景深。控制景深最有力的工具是光圈,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景深是表达主体和背景关系的有力工具。景深小,则只有在焦点前后很小的范围内成像才清晰,如果主体完全占据了这个位置,那么整个背景就会不可避免地虚化,但会吸引观众加强对主体的注意力。景深大则正好相反,在焦点前后很大范围内成像都很清晰,因此除了主体之外,背景也十分清晰。这通常用在表现面积很大的主体,如我们要表现白雪皑皑的平原,大面积的清晰景致,自然而然会给观众宽广辽阔的感觉。大景深是我们业余使用者的好帮手,这可以有效地弥补我们由于经验不足造成的对焦错误,虽然有可能使表达的主体不明确,但至少片子还是清晰的。而小景深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在需要突出主题的时候获得不错的效果,同一个景色,可以运用焦点的控制,从小景深变化到大景深,或反之。这种手法常见于专业的影片中,如果你能熟练的掌握它,那么您的风光片的精彩程度又提升了一层。


dv拍摄心得体会2


1,第一步注册自媒体账号,这个我刚开始一口气注册了百家号,头条号,企鹅号跟大鱼号。百家号第一个注册的时候出了点小插曲,第一次注册没有成功,系统说我上传的身份证图像不够清晰,可能是我自己手持身份证用的手机前置摄像头像素不够高的原因吧,第二次叫家人帮我拍的照,成功审核通过了,还有就是个人账号头像千万别用他人的,可以使用本尊或者钓鱼相关的图片。有成功的经验,头条号,企鹅号,大鱼号顺利注册通过。

2,个人感觉钓鱼受众群体相对应该属于小众化,起一个跟钓鱼密切相关的名字应该会让粉丝记住你,这个我当时也考虑到了,比如叫:爱钓鱼的##,野钓达人##,户外##等等,但是在平台里一番查看,大多数我所想到的好名字都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所以我就干脆沿用自己的微信账号了,后面想想太平淡了,也许做了一个多月自媒体不温不火的原因之一吧,所以论取名的重要性。

3,领域垂直度,这个在做自媒体的圈里的朋友熟悉不能再熟悉的名词。没做自媒体之前我特意在网上搜索了钓鱼自媒体这方面的内容,看的云里雾里,感觉也没哪个说的清楚,跟做的好的钓鱼大神大V私信请教,竟然没一个人回复,难道大神们都这么忙吗?!有必要藏着掖着吗?!好吧,走一步看一步,实践出真理。

百家号我每次发视频选择的是“生活—户外休闲”也不知道是领域错了的原因,刚开始几个视频还有几百的播放量,现在每次发的视频只有几个播放量,很受伤啊,所以一个多月了,百家号指数还只有400多点,(自主转正需要500分)感觉想过新手期有点遥遥无期了,毕竟一开始我的重心是放在百家号上的,可事与愿违。

说说 头条号吧,首先一定要在西瓜视频里发表视频才会有收益的,其次头条号里貌似是无需领域选择的,只有在每次发视频时有个视频标签填写:我每次填写的都是与钓鱼相关的词语,比如:鱼竿,钓鲫鱼,钓点等等。

企鹅号我选择的是综合体育那栏,大鱼号选择的三农.说说这几个平台我目前做自媒体的账号情况吧,因为每次剪辑好一个视频我都是同步发在各个平台上的,目前做的最好的是头条号无新手期,第7天就通过视频原创审核,企鹅号也是一个星期新手转正了,大鱼号连续7天不断更自动通过新手期,只有百家号新手期遥遥无期啊!

收益情况分析,头条号第三天就有收益了,虽然刚开始只有几分钱几毛钱的收益,但也是对新人的一种鼓励啊,从刚开始的几十几百的播放量,到如今每个视频平均都有几千的播放量了,大概收益比例是1千播放量有1,2元钱吧,总收益有100多元了,企鹅号总收益才1元多点,大鱼号跟百家号0收益。

作为钓鱼自媒体拍视频手机,手机支架,这个就是我目前用到的工具,刚开始也考虑到想投资买个DV摄像机,深思熟虑了以后忍住了,也经常观摩播放量高的大V的视频,有拍高清看漂的,有拍水下摄像的,感觉都不错,其实想想,这些别人都已经有了,你再走别人的路也许也走不出什么名堂了。

感觉还是视频内容很重要,个人理解就是首先要有个好标题,能吸引别人来点击你的视频,

其次内容量,我划分了三个方面来区别:

1, 教学类视频:比如介绍如何钓鱼,如何找钓位,钓法,钓技讲解等,这个需要有一定钓鱼功底。

2,观赏,揭秘类视频:比如钓的鱼很多,很大,每次去都有很好的收获,动不动就是大弯弓啊,这个需要一定的资源支撑。揭秘类比如钓鱼时用的水下拍摄鱼儿吃食视频啊,或者无人机拍摄钓点周围风景已经用无人机打窝啊等等

3,热点噱头类:比如揭秘好钓点,独家饵料配方,或者一些在钓鱼过程中遇见的事或者相关的热点能引起大家注意以及讨论等等吧

4,叙事情怀类:记录钓鱼的每次过程,不在乎鱼获的多少,不在意播放量的高低,只希望与更多的朋友分享自己在钓鱼中碰到的点点滴滴,或者没有人多少人关注也不强求,毕竟爱钓鱼是一辈子的兴趣,能有人看更好,没人欣赏也不强求,就当是放在云存储了吧,平常心对待。貌似苦逼的我也有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的趋势了。。。

综上所述,这就是我做钓鱼自媒体一个多月以来的一点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个人理解首先要放正心态,别抱着太大的功利心去做这个领域,毕竟不是热门板块,其次还是那句老话爱钓鱼的都是有很耐性的,也许只有坚持,深耕下去才会有所收获吧,平常人做平常的事就要用平常心对待吧。文笔有限,不能一一概括,所述不足之处,还请多多见谅。喜欢我的朋友可以关注爱钓鱼爱生活的“木魰”我们一起探讨和学习钓鱼的经验故事。


dv拍摄心得体会3

宋一聪

在休业了140多天后,国内的电影人们终于迎来了重新开始工作的日子,而几乎在同一时间,也迎来了可能是近年来最具特殊意义的一个上海电影节。本届电影节的主题是“团圆”,而另一个关键词则是“重逢”。相信对于所有电影人而言,都能深刻体会到团圆和重逢的喜悦。

电影行业发展到现在,早已成为“工业”。团队协作和科技加成已经成为决定电影品质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科技,每一次新技术的加入,都为电影行业带来新的可能,也为电影注入新的表现力。

取代绿幕技术的StageCraft 实时3D投影系统

绿幕对于演员的表演来说,多少有点不友好

越来越多的特效应用是电影工业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科技影响电影业最深刻的方面。在电影特效应用上,绿幕技术已经早已不是秘密:在银幕上看起来高大上、充满未来感的场景实际上在拍摄时只是大片大片的绿色幕墙,后期制作时再将电脑生成的环境和特效覆盖到这些绿幕上,让画面呈现出想要的效果。

不过,这种特效制作方式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对演员来说,表演面对的并不是真正的场景,而是各种绿色的幕墙和方块,显然非常考验其想象力,让一般人面对这些乏味的绿色物体还要表现出各种丰富的情感是巨大的挑战。其次,在后期制作上,大面积的绿幕可能会给人物和物体染上一层淡淡的绿色光晕,给后期处理带来困难。另外,如果画面里有镜面的反光物体,比如干净铮亮的铠甲、光可鉴人的跑车或是闪耀夺目的珠宝等,绿幕环境下拍摄的画面还需要对这些反光物体表面做额外的处理,加入其反射的环境画面,大大增加了后期工作量。

StageCraft提供的实时投影更容易营造出导演想要的环境

为了解决绿幕拍摄带来的这些问题,一套名为StageCraft的实时3D投影系统如今成为电影圈里的热门话题。简单来说,这套系统利用一个270°的环形 LED 屏幕直接显示出虚拟场景,让演员在这个虚拟场景中表演并接受拍摄。由于采用了被广泛应用在各种游戏中的虚幻4引擎,这些虚拟场景可以实时调整,比如导演想要从白天场景切换到夜晚场景,不用在现实中苦等几个小时,短时间内就能将整个场景的光照、物体都切换成夜间模式。场景也可以实时根据摄像机的移动来改变景深和光效,让导演的创作变得更加自由。

拍摄时采用实物近景加投影远景的方式,让整个场景显得更加自然

这套系统并不是来自科技公司的“纸上谈兵”,而是由工业光魔和制片人乔恩・费儒根据实际需要研发出来的,其应用的第一部作品就是迪士尼的星球大战系列剧集《曼达洛人》。虽然《曼达洛人》严格来说并不算电影,但其特效水准被公认为是好莱坞一线水准。在剧集里,主角身穿闪亮的盔甲,穿梭在各种奇异地貌的外星球和太空中冒险和战斗——若是利用传统的绿幕技术来慢慢制作后期,其工作量和成本都是无法想象的。其实很早之前乔治·卢卡斯就想拍摄《星球大战》系列的电视剧,但受限于没有低成本的特效技术而无法如愿。StageCraft的出现,大大减少了外景拍摄的时间和费用,虽然每集成本仍然超过1200万美元,但相比传统模式已经算是很省钱了。并且,这种技术带来的另一个好处也不容忽视:演员不用再完全凭借想象力来演戏了,他们可以沉浸在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之中。

可以相信,随着StageCraft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和成熟,它将变成一个更加廉价且更加好用的特效电影科技。即使目前还有一些场景仍旧需要绿幕,但或许完全摆脱绿幕的未来已经不远了。

120帧:我有问题,还是世界有问题?

不同帧数对于动态画面的现实效果有明显区别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画面帧数”可能听起来更像是一个陌生的技术话题,不过对于游戏玩家来说“帧数”或者说“FPS”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帧数,更准确来说是每秒传输帧数(Frames Per Second)的概念指的就是视频每一秒内所显示的画面数量,每秒显示的画面数量越多,帧数就越高,整个视频的动态画面就更加清晰、流畅。一般来说,玩动作游戏的标准帧数要超过30帧(30 FPS)才能让玩家们感受到游戏画面顺滑流畅不卡顿,而电影对标准帧数的要求则更低一点,一般都是24帧(24 FPS)。

24帧画面显示的火车高速运行画面非常模糊

120帧显示的同一场景就更加清晰了

24帧的电影画面标准来源于电影胶片时代。帧数越高,每秒消耗的胶片就越大,相应一部电影的成本就越高,所以出于控制成本的考虑,需要确定一个能够基本保证画面流畅,又能最大程度节约胶片的帧数标准,最后被确定并沿用下来的就是24帧——每秒展现24张画面。如今电影行业已经全面进入数字时代,电影胶片基本被数字储存卡所取代,电影拷贝数据的存储成本对于一部电影的整体成本来说几乎已经可以忽略,但电影行业仍大体上坚守着24帧的“低标准”,仔细想想就好像在网络时代仍然坚持用纸质书信来传递信息一样怪异。这种坚持一部分来自于导演们对“电影感”的坚持,他们认为低帧数带来的动态模糊效果正是电影艺术的魅力之一,如果太清晰了,就看起来更像是纪录片而不是电影。另一部分的原因则更加现实,那是因为当下电影工业的所有环节,从拍摄、后期到放映都是围绕24帧这个标准来准备的,如果切换到高帧数,意味着许多环节都要重新摸索,许多设备都要进行更换,特别是影院这边,高帧数电影需要专门的放映机,并且价格不菲,所以整个电影行业提升帧数标准的意愿并不高。

世界上首部120帧规格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但意愿不高,不代表没人会做。《指环王》的导演彼得·杰克逊曾以 48 帧/秒拍摄《霍比特人 1:意外之旅》,并在全球 1000 块银幕上放映了48帧版本。电影呈现的效果令人惊艳,但还是有观众吐槽觉得“太清晰了,以至于不像电影。”全球范围内,要论推动高帧数电影的“急先锋”首推李安,他在2016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 4K/3D/120 帧规格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但当时全球只有5家影院能够播放120帧版本。2019年,李安又带来了第二部4K/3D/120 帧规格的电影《双子杀手》,这部由威尔·史密斯主演的火爆的动作片就好像是一部120帧技术的演示样片,充分展示了这种高帧数电影在表现动作场面方面的优势。然而,从票房数字来看,李安的这两次尝试似乎都不算成功,技术上的高门槛使得大部分影院无法放映120帧版本,而更多的观众则无法真正体会到120帧电影带来的视觉效果提升。对此,李安忍不住想问问大家:“现在只有我一个人这么拍,是我有问题,还是世界有问题?”

李安用120帧技术拍摄的第二部电影《双子杀手》

手机电影:一种“轻科技”方向的尝试

什么是电影?起码如今用拍摄设备或播放平台已经无法精确定义这个概念了。用全套电影拍摄设备和团队拍摄的可以是一部电视剧,用简单的手持DV拍摄的也可能是一部电影;在电影院上映的可能只是一部综艺真人秀,在在线点播平台首映的可能却是一部真正的电影。那么,在如今这个智能手机成为大多数人的拍摄工具的时代,手机有没有可能也成为电影的拍摄工具呢?

听起来有点儿戏,但实际上已经有不少导演在这么做了。

西恩·贝克用手机拍摄的电影《橘色》

早在2015年,导演西恩·贝克就使用iPhone 5S拍摄了电影《橘色》,2017年时他又使用iPhone拍摄了获得奥斯卡提名的电影《佛罗里达乐园》的最后一幕。导演索德伯格也是手机电影的积极推动者,他分别在2018年和2019年用iPhone拍摄了心理惊悚片《失心病狂》和故事片《高飞鸟》。

贾樟柯的短片《一个桶》同样也是手机作品

在国内,同样也有不少导演在做这方面的尝试。2018年,陈可辛用iPhoneX拍摄了短片《三分钟》,2019年,贾樟柯用iPhone XS拍摄了春节短片《一个桶》。而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上,宣传短片《你凝视光,你就是光》也用手机拍摄的。它由青年导演杜中坤用一部iPhone 11 Pro Max拍摄,并且没有使用任何辅助镜头。杜中坤表示,他也是第一次尝试使用手机来拍摄,整个过程带给他意想不到的“轻松”——没有繁琐的转场时间,不用考虑太多的视觉要素,把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以最直接的方式带到镜头前就好。比如,他说手机拍摄其实有一个短板,就是比较“平面化”,无法展示过于丰富的画面层次效果,但他认为这种“平面化”反而可以成为一种风格,所以在他的作品里,索性就让所有的人物和场景都变得平面化,色调也调成接近于黑白色的单一色调,最后出来的效果同样令人印象深刻。而在他的这次拍摄里,杜中坤只使用了三脚架这样的基础辅助设备,甚至连外接镜头和稳定器都没有用。“需要推拉的镜头,直接就用手推,正好就是我要的效果。”他使用了FiLMiC Pro软件来调节拍摄参数,并用iPad当作监视器和控制拍摄。

在拍摄本届上海电影节宣传短片时,杜中坤只用了三脚架和iPhone

若手机技术持续发展,会不会成为一种主流的电影拍摄模式?杜中坤认为,其实手机拍摄如今已经在电影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许多导演都将手机拍摄的镜头作为重要参考,甚至有时候会直接应用到成片中去。电影创作永远不会局限于工具和设备,飞速发展的手机技术,相信会被越来越多的专业用户所关注。

02:24

责任编辑:李淑平

校对:余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