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腾达网 > 心得体会 >

义 心得体会

王泽仁|《孟子》心得:怎么去找回散失的那颗“良知”呢?,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四川正道文化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义 心得体会1

【扬扬导读】“人之初,性本善。”这一观点,是儒家对人性的基本阐述。孟子主张人性善,认为人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的种子,叫“本心”,或“良知”。为什么后来有的人不再善良,变得自私、贪婪,失去良知?甚至善恶不辨,是非不辨,在于被俗世的名利诱惑浸染,被欲望所占据,而使心灵蒙尘屏蔽。那么怎样找回我们散失的那颗“良知”?怎么找回心灵的快乐,追求人生最好的境界呢?或许你会从本文中得到一些思考。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櫱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心得分享:这里用山喻人;山本有木却光秃,是因为砍伐过度所致;同理,人本善却不善,是因为天赋善性被蒙蔽了。我们是怎么泯灭了自己的善心善性善行的?首先是因为我们散失了良知,良知又是如何散失的呢?那是因为我们在白天的日常人际交往过程中,被俗世的诱惑名利所浸染了。所以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学问不仅仅是读书识字学知识,最重要的是找回我们散失的那颗“良心”而已。找到了,我们就回归了“本善”。

怎么去找回这颗善心呢?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清心寡欲才是返璞归真、去伪存真的根本方法所在。这个和道家思想是一致的。人在修身的过程中,是有取舍的,孟子认为人在取舍过程中一定要“养其大者”而“舍其小者”。大者即指养心,小者即指口腹之欲。并认为“从其大者为大人,从其小者为小人。”孟子把人的取舍作为评价君子小人的参考坐标了。当然孟子最大的取舍是“义”。所以才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修身最重要的还是要专心致志,惟精惟一,要持之以恒,切莫半途而废,就像我们掘井一样,没有掘出水却中途放弃,一切都前功尽弃,功亏一篑了。孟子尤其重视修身的圆熟度,认为仁义没有修到一定的阶段是抵抗不了外在的诱惑的。就像杯水车薪,难以灭火一样。并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人只有在自我德行修养达到圆融饱满的程度时,才可以做到“不管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的境界。

孟子非常重视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这一点孔子也是很在乎的;孔子讲:“里仁为美”;并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儒家和墨家在环境影响人格发展方面基本一致。所以孟子说一个人早晚存下的良知,一到社会上、工作时就容易散失了。因为社会毕竟功利主义者多,不是所有人都抵抗的了的。但孟子还是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方法,那就是:每天早晨起床上班前,好好思考一下:我今天要做什么?我该怎么做?我该怎样有意义地过好这一天?我该怎样面对家人、同事、领导、朋友?.....晚上睡觉入眠前,不要看手机,想一想:我今天做了什么?我有没有浪费时间?我今天过的有意义吗?……孟子认为清晨和晚上,是一个人最清醒、最不被外界干扰的时刻,不要错过了这个时间段。长期这样坚持下去,一定可以找回我们的“本善”了。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心得分享:孔门三乐,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孟子也有三乐:父母健康长寿,兄弟和睦相处,也就是家庭和乐。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情。儒家非常在乎家庭和谐,认为治国先须齐家,家不齐,国不得治。所以尧帝在提拔大舜之前,要先考察一下大舜是否可以做到家庭和睦,大舜用至孝感天动地,最后尧帝禅让天子之位给大舜。我们中国人讲人生四大悲:幼年丧母、少年丧父、中年丧偶、晚年丧子。所以人生要获得第一乐,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因素决定。孟子幼年丧父,我想他是在用自己一生的遗憾和痛楚来告诫我们:家人都健在,一定要好好珍惜。一定要和乐相处,努力做到家庭幸福。这种和谐,不是表面的和谐,勉强维持的和谐,而是听从内心的和谐,家人相互之间的和谐。

孟子的第二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即做到“正大光明”。这又和他的修炼“浩然之气”一脉相承了。这样的境界做得到的又有几个人呢?一个人,如果任何时间任何场合敢对所有人拍着胸脯说:“我没有做过任何亏心事,我没有对不起任何人。我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地,平生无愧于人。”那么,这个人算的上是圣人了。阳明先生临终前,弟子们问老师还有什么遗言。阳明先生说:“我心光明,夫复何求!”我想他做到了孟子论述的心地坦荡了。

要修好孟子的第二乐,我想一定要结合儒家“慎独”才行。人只有时时刻刻做到自我规范,自我要求,自我管理才有可能做到心净无染。东汉杨震的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或许可以作为我们时刻“慎独”的典范了。中国人讲一个人做人做事会面临三种审判:第一种审判是天道审判,也即“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二种审判是人道审判,也即社会规范,法律制度,社会舆论的裁定。这个审判包含历史评判,所以中国人非常在乎身前身后名。第三种审判是良知审判,也即自我审判。谚语有云:“平生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也不惊。”有的人每天睡不安稳,每天担惊受怕,究其原因或许自己内心有亏。这个世界上想坏事、做坏事麻木到毫无良知的人还是极少的。每天受良知审判的人活在“人间地狱”之中,地狱不在来世,而在此时。换言之,心性光明的人每天都生活在“人间天堂”,天堂也在此时,而不一定只在来世。

孟子的第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的这一乐,做得到的也极少,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资格去教育别人的。我们很多时候,连自己都还没教育好,怎么能大言不惭的去教育别人呢?所以孟子教导我们要时刻警戒自己:“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但我们虽然不一定能有孟子教育天下英才这样的境界,我们却可以做到以下几点:一、努力的把自己塑造成英才;二、争取加入英才汇聚的组织;三、努力的做到向英才学习。四、做好自己人生的每个角色。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一个微笑,可以感动他人;一个掌声,可以鼓励他人;一句好话,可以激励他人;一个好的行为,可以帮助他人。在家里做好儿女、夫妻、父母、长辈的角色就是教育。在外面做好朋友、同事、下属、领导的角色,这也是教育。

那些优秀伟大的公司,他们优良的企业文化,他们的前言优质产品就是一种教育。既教育组织内的成员,也教育广大社会成员。

义 心得体会2

2020年12月15日下午我们公共基础学院召开全体专兼职教师大会,大家集中观看了中央电视台《面对面》采访张桂梅的视频片段,当天晚上我又在本学院钉钉群里认真观看了授予张桂梅时代楷模的颁奖大会。

张老师的先进事迹,真是让人感动至深!甚至可以让人动容到好几次潸然泪下。这样的好人真是少有啊!她本是一名外表非常普通的平凡人,却做着许多普通人所做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我为张校长坚强乐观、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深深感动!为她无私奉献,一心为学生付出自己满腔热爱的高贵品格而深深敬重和钦佩!

她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却把光和热奉献给了别人!为了拯救贫困山区的辍学女孩能上得起学,她想办一所全部免费的女子高中,她可以放下女人的身段,放下教师的面子,甚至放下做人的尊严去乞讨募捐建校费,而饱受别人鄙视和误解。她把政府奖励她用来买衣服进京开会的七千元钱,拿来为学校买了电脑,自己却穿着快要磨坏的裤子去开会。她这种一心为他人谋福利的侠义忘我精神,我们现代人有几个能做到像她那样心存无私和大爱善举呢?

她就像甘蔗一样,榨干了自己身上所有的甘甜,都奉献给了别人!她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人民对她的关爱和照顾,感恩党对她的哺育和培养。在她生病住院时,一位素不相识的乡亲把自己回家坐公交车的身上仅有的三元钱捐给了她,而自己步行十几里路回家。为此她深受感动,立志要把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云南滇西这片大山,她把自己的奖金加工资等50多万元拿来资助这里的贫困百姓。十几年来,她带病坚持家访的路有11万多公里,这个数字让人无法想象,也几乎无人能比,更是无人能做到。我们现在的老师还有几人能做到亲自去学生家登门拜访呢?最多是给家长打个电话或者在微信、QQ上聊几句罢了。

她身患多种疾病,却能坚持天天为学生们甘当起床铃,拿着小喇叭像自家母亲一样挨个房间去唤醒去督促孩子们早起学习。她虽然无儿无女却兼职“儿童之家”福利院的院长,她把满腔母爱和深情都奉献给了那里的孤儿以及她所创办的女高的学生们。她是一名优秀教师,又何尝不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呢!

她20多种疾病缠绕的身影是那么的瘦弱,需要有人搀扶才能上台领奖,而她的背影却又是那么的伟岸高大,让所有人都为她仰慕和敬重!她憔悴的面容,朴素的衣着,好似走在人群里都会立马消失的农妇,但她却有一颗金子般高贵的善良之心,大爱之义!她为许多山里的贫困家庭送去了爱的温暖和资助,为1804位华坪女高的女孩们插上了飞出大山的追梦之翼!许多考上大学的女孩们都成为了各行各业的精英,有教师、医生、警察等,是张校长为她们的人生描绘了美好的画卷,帮她们实现了各自的人生价值。如果没有张校长创办的女高,这些女孩可能永远呆在大山里,嫁作人妇,过着平庸而贫穷的日子。是张校长用她的智慧和爱心改变了她们的命运,也改变了无数贫困家庭的命运。

她牢记先烈们的英雄故事,她用红色教育激励女高的孩子们,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热爱和忠诚!她是一名传奇女校长,更是一名优秀的女共产党员!她不愧是时代楷模,不愧是值得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党员应该好好学习的榜样!学习她爱岗敬业,热带党,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热爱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

我作为一名像她一样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像张老师那样把心用到我的本职工作上,永保对教育的热情,淡薄名利,不幕虚荣。上好每一节课,改好每一本作业,辅导好每一个学生,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为人师表的道德情操,丰富自身的知识底蕴,在活动中历练,在实践中促进专业提升。我应该向张桂梅老师那样,始终保持以德施教的仁爱之心,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赞赏孩子、关爱孩子、鼓励孩子。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托起希望的灯塔,照亮他们的人生之路!

张开仁爱之心,桂花飘香,梅傲寒霜,大爱无疆,我们应该承袭张桂梅老师的“红梅”精神,追求至善至美、至真至纯的师德大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教育路上奋勇前行!努力为建设我们学校的美好明天去添砖加瓦!去贡献我们各自全部的力量!去奉献我们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赤诚情怀!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努力去做像张桂梅那样的好老师!

义 心得体会3

辞尚体要 情法两尽

——读《判词经典》有感

天宁法院 卢晓文

依托逻辑严谨、语言生动的古代汉语文字,中国古代判词实现了“寓简洁生动于精密严谨、寓人文关怀于法律条文、寓文学性于逻辑性”,体现了“情理”与“文采”的完美结合。《判词经典》一书聚焦古人微言大义、精妙简练的判词,栩栩如生地讲述着有血有肉的判词故事,游刃有余地阐释着情理兼顾的裁判技巧,生动鲜明地揭示了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流光溢彩的司法智慧和精神内核。通过解读经典判词,不仅能够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判词的发展脉络,更能启迪和指导法官解决形形色色的现实司法问题。

我国古代判词发展经历了三个高峰阶段,唐代判词“文辞华丽、语句典雅”,讲究“骈四俪六”;宋代判词“条分缕析、重视对事实的认定,且引律为判、说服力强”;明清判词渐趋规范、与诉讼程序密切衔接,三个时代各具特色。《判词经典》着眼于上古到南宋的判词研究,通过对《龙筋凤髓判》《甲乙判》《名公书判清明集》等判词名篇的考据分析,对白居易、苏东坡、宋慈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化名人的判词考察,为读者展示了判词撰写的谋篇布局、说理模式,以及对法意与人情的把握。

私以为,何谓质量上乘之判词,一曰文辞简练,能反映案件事实全貌;二曰说理充分,能正确适用法律、最大程度地教化民众。唐代判词的文体特征明显受到当时文学形式的影响,形成了善用比喻、多用典故、张弛有度的书写风格。宋代判词在形式和内容上独具特色,多以事实认定与判词说理相结合,有语言散体化、内容实判化、礼法融合化的特点。与唐代为科举考试而备的拟作之判《龙筋凤髓判》《甲乙判》不同,《清明集》作为南宋最著名的散体实判集,所收录判词均为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判例。《清明集》句式灵活,语言简洁凝练,立足实际,重视案件实情的推理与分析,逻辑清晰,并且在“引律入题,准法析理”方面“前古所未闻,后世亦或有不迨”。《判词经典》中更是热忱地发出“你一定要看《清明集》”的推荐呐喊。《清明集》的判词一般开篇即引用法条,框定争议事项及法律依据,然后用极简的笔墨点出案件当事人及案件事实,并列出佐案证据,最后对案件进行定性下判。这与当代法官撰写裁判文书有异曲同工之处,基本构造均为援引法律、叙述事实、分析说理、做出裁判。对法官而言,裁判文书不仅要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又要层次分明、言简意赅,同时权衡法意与人情“使上不违于法意,下不佛于人情”。这就要求法官有良好的查清案件的能力,有扎实的法律功底,在对案件事实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法律依据适用得当,并且注重语言表达,加强自身文学修养。

两宋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其承上启下的文化因子对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判价值内核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天理、国法、人情”是宋代司法官的裁判准则,其中“人情”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是指“公众情感”“风俗习惯”,更是将当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融入个案审判。至宋一代,已然形成以“孝”“忠”“仁”“义”“礼”“智”“信”等为内容的核心价值,并被社会各个阶层所认可和践行。在宋代的判词中对社会核心价值观有明显体现,许多判词与其说是“情理法结合裁判”,不如说是某个价值观(如“孝”)位阶优于由于另一个价值观更为合适。宋代士人阶层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践行为宋朝统治的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当代社会亦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说理当中,进而或潜移默化或旗帜鲜明地影响民众的行为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于指导具体的司法审判活动,能够给予当代法官面对复杂疑难案件之时裁判的逻辑基点,避免价值选择的错误。

通过阅读古代经典判词,不仅能够透视传统法文化中静态的内容和动态的发展规律,学习结构井然、要言不烦、精悍隽永的写作方法,更能够理解社会核心价值融入裁判文书说理的价值内涵。

编辑:沈于蓝

审核:王利冬

审定:张立群

上一篇:心得体会 义

下一篇:烈士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