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腾达网 > 心得体会 >

学业咨询操作指南心得体会

完成学业却拿不到毕业证?继续教育避坑指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学业咨询操作指南心得体会1

通过教育服务公司报考“高升专”,完成所有学业后,却迟迟拿不到毕业证书,直到询问高校才得知背后的原因……

本文刊于《中国妇女》杂志

很多人走入社会后,为提升能力会继续求学,有些人选择提供教育服务的公司帮忙。这些公司根据个人意愿,推荐和联系适合的高校及专业,并提供相应服务。“教育服务”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如果服务不到位,作为消费者可以要求退费或索赔。

工作所需,积极提升学历

杨怡小时候家境不好,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她初中毕业就跟随亲戚外出打工。杨怡聪慧细心又能吃苦,后来在一家建筑公司站稳脚跟,在工程部打杂。工程部的工程师会让她协助完成一些工作,她边干边学掌握了不少专业技能。

工作环境中耳濡目染,加上在实践中自学,杨怡的能力不断提升,足以胜任工程助理的工作。遗憾的是,她只有初中学历,不符合应聘助理的最低要求,只能享有勤杂工的待遇。此外,她受学历限制,也不能报考建筑行业的各种职业资格证。

2017年,已经26岁的杨怡决定提升学历。经过咨询一家教育服务公司,她了解到最适合自己的是参加成人高考继续求学,可以先完成高中起点升大专,即“高升专”,一般需要两年半时间。需要说明的是,高中起点不是必须有高中学历,而是能达到相当于高中的知识水平即可,中专、技校、高职等学历都可以。

教育服务公司介绍,其实也可以直接选择高中起点升本科,即“高升本”,但大部分专业的学习时间为5年,因此大多数人都选择先“高升专”,有必要的话,再完成大专起点升本科,即“专升本”。

获得大专学历,杨怡就有资格应聘建筑公司工程助理的职位,也能去考相应的资格证。考虑到职位还有优先录取的年龄要求,她决定先完成“高升专”。结合她的工作需要,教育服务公司给她推荐了几所高校及相应专业,并列明高校及专业特色、学业要求、学费等。经过比较,她选择了武昌理工学院地质工程专业。

杨怡与教育服务公司签订了《学历项目服务协议》,约定教育服务公司提供自报名之日起至办理毕业手续的全程服务,包括考前培训、学籍注册、作业辅导、论文辅导等,并承诺毕业证书可在中国高等教育信息网上查询。签订协议后,她支付了学费及服务费等共计9500元。

当年的成人高考前夕,教育服务公司组织杨怡参加了集中培训,她最终顺利通过考试。随后按照约定,教育服务公司代她注册了学籍,发给她专业科目需要的课本及参考书。每门科目考试之前,还会发复习大纲、重点内容,以及历年试卷及解答。

毕业延迟,要求退还学费

经过两年半的学习,杨怡获得了所有专业科目的学分,符合取得毕业证的资格,教育服务公司代她申请毕业证。可是,她左等右等也没有接到领取毕业证的通知,多次询问教育服务公司,都说“正在办理”,并表示按照以往的经验,最晚2020年底可以办妥。

转眼到了2020年底,在杨怡的一再追问下,教育服务公司才答复说,这一届“高升专”的毕业证遇到了问题,至于具体什么问题却没告诉她。杨怡直接联系武昌理工学院学生处,才得知地质工程专业的科目和要求在不久前发生了变化,学生处建议她参加新增加的两门专业课考试,通过后便符合新的要求,能顺利拿到毕业证。

经过了解,杨怡发现这两门专业课并不难,她在工作中早已熟悉,便立即缴纳了考试费、购买了书籍。只要通过考试,最快在2022年3月即可拿到毕业证,取得大专学历,可以顺利应聘工程助理职位,并开始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

与此同时,杨怡积极追究教育服务公司的责任。她认为,教育服务公司存在失职之处,迟迟没有帮她取得毕业证。对方解释说,一直在协调毕业证的事,即使她不直接联系学校,教育服务公司也会给她满意的答复并办好毕业证。

杨怡不接受这个解释,要求教育服务公司退还所有费用,但遭到拒绝。2021年12月,杨怡起诉到湖北武汉汉阳区法院,以“无法完成合同目的”为由,要求解除和教育服务公司的《学历项目服务协议》,并要求对方退还9500元费用及相应利息。

法院审理后认为,杨怡确实取得了学籍,教育服务公司已经提供了教材发放、备考提纲等服务,履行了大部分服务内容,但没有在合理时间内办好毕业证,属于违约行为。不过,经过杨怡和武昌理工学院沟通,她还是可以获得毕业证,只是要考新科目,取得毕业证的时间推迟了一年多。

杨怡可以实现合同目的,因此不能视为“无法完成合同目的”,要求解除合同并退还所有费用。不过,教育服务公司提供的服务存在明显瑕疵,杨怡作为消费者,有权要求对方退还相应费用。2022年4月,汉阳区法院结合各项因素,酌定教育服务公司承担30%的违约责任,向杨怡退还2850元。

服务约定,这些内容要注意

如今,人们对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需求日益丰富多元。对许多起始学历较低,但已经参加工作的人来说,通过成人高考逐步获得更高学历是一种提升的途径。法官提醒说,在和教育服务公司进行约定时,有些内容要格外注意。

一是不要轻信口头承诺,把约定落实在纸上。“高升专”或“专升本”都需要自主学习,满足考试合格、获取足够学分、完成论文等条件才能取得学历。有些公司承诺包考试通过、论文通过,这是不可信的。

二是理解合同条款,弄明白再签字。很多公司提供的是格式合同,应该通读一遍,重点关注教育服务的内容、时限、费用。对于含糊的地方,可以要求公司解释清楚,不明确的可以进一步明确。

三是注意自己的学籍信息,及时跟进政策变化。签订教育服务合同后,包括专业报名、学籍注册等手续,公司都可以代为完成,节省个人精力。事关能否顺利完成学业,个人应该查验相关手续,及时跟进所学专业的变化,确认公司没有出现疏漏,避免遭受损失再追责。

四是留存证据,依法合理维权。个人支付服务费后,理应获得合同约定的服务。如果公司没有提供约定的教育服务内容,或者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期限不足等,个人都可以凭借相关证据,要求公司退还相应的服务费,如果给个人造成其他损失的,还可以索赔。协商不成时,可以到法院起诉。

相关链接

继续教育形式多样

2021年4月新修订的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等方面的教育,促进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推动全民终身学习。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目前的继续教育形式主要有自学考试、网络教育、开放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各有特点和适用群体。其中,成人高等教育要参加全国统一的入学考试,俗称成人高考。成人高等教育分为专科起点升本科、高中起点升专科、高中起点升本科,分为脱产、业余、函授三种学习形式。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级中等教育毕业或者具有同等学力的,经考试合格,由实施相应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录取,取得专科生或者本科生入学资格。

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者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

参加继续教育获取的学籍资格和学业证书,受国家承认和社会认可。在参加公务员、建造师、造价师、医师资格、教师资格等职业准入考试时,可以用于证明学历,也可以用于企事业单位评级、评职称。

2001年起实行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高等学校新生、在校生和毕业生可查询本人的学籍信息和学历信息。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是查询学籍学历信息的唯一网站,社会其他部门可依据个人提供的相关信息查询验证学籍档案和学历。

来源: 中国妇女

学业咨询操作指南心得体会2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青海、宁夏、海南等省区多所中小学校走访了解到,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青少年厌学、焦虑等心理问题更趋严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意识不强、人才缺乏以及疏导不够等方面短板。多位受访人士表示,教育部门应强化心理重症和危机识别与干预,及时防范化解风险。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引关注

由于生理变化、人际关系、家庭变故以及学业压力等因素影响,青少年从中学时代就开始步入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高发期。

一些基层教师向记者表示,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案例明显增多,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身心承受能力弱,他们所受的心理困扰严重程度比成人更大,网瘾、厌学现象呈上升趋势。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十六中政教主任闵生肃等多位基层教师反映,学生们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压抑、恐惧和愤怒。

青海省西宁市行知小学校长周静等表示,长期以来不定期出现的线上教学,让教师和学生的学习预期值与实际情况有偏差。“同伴交流少,情感宣泄难,作息不规律,导致开学后学生不能很快投入紧张的学习状态。在此情况下,学生内心焦虑,厌学情绪非常容易发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须补足短板

走访中,基层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疏导等仍存三方面短板。

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强,相关保障措施不完善。民盟宁夏区委会认为,近年来,虽然表面上心理健康教育呼声一路走高,但在部分家长“分数第一”的教育观念下,学生心理素养的培养空间被应试教育压力严重挤占。社会、家庭和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不够。

此外,缺少完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以及统一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部分学校将思政和德育混同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经费保障问题比较突出,心理辅导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维护更新缺乏专门的资金支持。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多停留在口号上。据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专职化程度低,成为最大瓶颈。

尽管一些中小学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因为缺少专业化教师,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各级辅导站也因为阵地不够规范和专业人员的缺乏造成工作无法持续正常开展。同时已经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和兼职,无论是时间投入还是精力投入都达不到应有标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被削弱。

海南教育心理学专家、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退休教师李惠君说,2018年前后,该校一个年级10个班中,有心理疾病需要服药的学生是个位数;到2021年,罹患抑郁症、焦虑症、双向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的学生快速增加。“心理教育专业教师缺乏可能会让学校心理问题愈演愈烈。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落实在队伍建设、课程以及时间空间的保障上。”

家长对心理问题的科学认识和育人观念有待完善。一位基层教师表示,不健康的亲子关系往往是压垮孩子走向极端的导火索。部分家长即便认识到了孩子心理问题的客观存在,但不愿意“为了治疗耽误学习”。学校心理工作不同于就医治疗,对于需要及时转介的学生,如果没有家长支持,很容易耽误治疗。

此外,基层教师反映,心理治疗转介支持不足。当前医院心理门诊本身接诊能力就不足,尽管学校与医院之间建立了足够畅通的转介渠道,但是“医院接不过来”的问题普遍存在。转介后,公立医院治疗方式与学校心理辅导区别大,有些学生因未能被“温柔对待”对进一步治疗感到抗拒。

心理健康长程关怀需多方齐发力

基层教育工作者建议从多方面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一是建立心理健康教师补充机制。周静等建议,每所学校应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同时鼓励有一定心理健康专业基础的教师通过在职进修本科心理学课程等途径,强化心理学专业知识,优化专兼职心理教师专业背景。

二是探索完善家校、社会、医疗机构共育工作机制。加强家校社医协作力度,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和心理辅导站主渠道作用,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学专业教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及心理协会的作用建立心理咨询专家库,为学生提供专业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

多位基层教师表示,校内心理工作更多集中在基础性心理健康工作,但面对有上升趋势的确诊心理问题的学生,返回学校以后,需要有针对性地长程陪伴,一对一进入家庭,只靠老师是不够的。此前共青团成都市委员会曾试点建立青少年事务社工站,引入社工进校园,有效解决了心理老师人手不足的问题。

三是加强对青少年心理问题提前干预。专家称,心理健康工作,放在首位的应该是预防问题与健康发展。多位一线基层教师表示,不管环境如何变化,都应该去培养孩子拥有积极心态,拥有应对外界挫折的韧性和能力。

“家长和老师要做真正的倾听者,做孩子的参谋长,让他们做自己的团长,这是一种比较合适的亲子和师生关系。”闵生肃建议,学校应尽可能多地开展团体活动,培养孩子的沟通交友能力,以改善长期线上教学导致的社交能力减弱问题;另外,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要真正落实在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以及时间空间的保障上,及时开展心理健康筛查与支持。(记者 李琳海 艾福梅 赵叶苹)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学业咨询操作指南心得体会3

作者:张尔冬

高考临近,“志愿填报”作为一门生意,进入了人们视野。在各大平台上,从数百元的智能填报,到上万的一对一指导,各种志愿填报服务销售火热,服务内容包括推荐院校、讲解专业、填报技巧、答疑解惑等等。

在报志愿这个高考的“第二战场”上,如何平衡城市、专业、成绩,让自己的分数利益最大化,是每一位考生都必须面对的一道关卡。再加上心甘情愿为孩子人生大事慷慨解囊的家长,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市场选择。但目前看来,这一行业显然还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根据《北京晚报》记者拿到的价目表,单独志愿填报一对一指导的价格从几千到几万元不等,而且“一坑难求”。

而与如此高昂的费用相对应的是,所谓“高考志愿填报师”“生涯规划师”的含金量并不高。事实上,“高考志愿填报师”根本不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之列,意味着这一行业还未形成统一标准,指导者专业与否全靠机构的一面之词,这就给了部分无良商家钻空子的机会。

媒体调查发现,大多机构招聘都“对专业和学历都没有要求”,“专家”经过短暂的培训就能持证上岗,甚至其中一些只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照着机构提供的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辅导。这样缺乏专业性的高考指导,究竟是货真价实地为学子提供帮助,还是贩卖焦虑的“财富密码”,还需要打上一个问号。对于那些满怀期待购买服务的考生和家长来说,“破财”已是小事,若是听信了错误指导与真正合适的高校失之交臂,可能还要在未来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弥补遗憾。

去年6月,教育部就曾发布预警称,此类高价志愿填报咨询活动,存在政策解读不精准、信息提供不准确、费用收取不规范甚至诈骗等问题。今年的高考志愿填报已经近在眼前,网信、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也要提前做好准备,加大巡视和监管力度,对乱收费、虚假宣传的机构及时取缔查处,防止学生和家长掉入陷阱。

也要看到,从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到结合社会需求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再到具体的系统操作指南,高考志愿填报并不是一时一刻赌博式的决定,而需要每一位学子长期、审慎的考虑。因此,还有赖于家校合作,发挥力量,把更多功夫“下在平时”。

例如,现实中,很多学校的规划指导课流于形式,甚至没有配套的师资和教材,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帮助,导致考生在高考前忙于在学业上攻坚克难,下考后才开始匆匆翻起厚厚的《报考指南》,对专业和院校的真实情况也是雾里看花。如果生涯规划教育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学生们有充足的时间思考自己兴趣和专长所在,自然能在志愿填报上多一份从容,而不是焦虑地投向社会机构寻求帮助。

归根到底,购买服务无可厚非,但也应当强调,就算生涯规划师的咨询水平再高超,“速成化”的服务也无法取代考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的过程。(张尔冬)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