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腾达网 > 心得体会 >

企业价值创造竞赛心得体会

从理想到现实,大学生创业如何行稳致远,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企业价值创造竞赛心得体会1

光明日报记者 周世祥 光明日报通讯员 余丽 丹聃 王璐璐

即将捧着“挑战杯”金奖进孵化器,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硕士生梁瑛平语气中满是兴奋:“虽然公司具体落户在哪里,我们还在考虑,但团队总算是要‘有个家’了。”

在极暗的环境下,如何让摄像设备拍照如同白昼?梁瑛平的团队一直致力的,就是打造一只让夜间安防更有效的“夜视鹰瞳”。从一支学生兴趣团队到一个创业集体,从创意、设想到算法迭代、科研攻关、市场调研、参加“挑战杯”,再到谋划项目落地,梁瑛平坦言,自己一直在学习、在成长。

在建设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上,鼓励和支持广大青年创新创业,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的重要举措。然而,怀揣梦想的创业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面对未知和挑战,政策支持如何更为精准,创业教育如何更有温度,以赛促创如何更显实效?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的研究团队,对本次30余万个参赛项目进行内容挖掘,并开展了多方调研和专家座谈。

1、制度保障何以更为精准

【创业学生说】

华东地区某985高校参赛团队负责人:

目前看,我们的参赛作品作为项目落地,硬件保障上没有问题,成果转让方面,学校已经给予很多支持,地方政府也会给我们一些启动资金、人员入驻扶持等。近几年,政府也落地了很多创新创业基地、孵化器,如果我们大学生有需求,会批办公空间给我们。

2022年3月,江苏省宿迁市电商产业孵化园,一名大学生创业者正在直播介绍产品。陈玉摄/光明图片

对团队而言,当前最大困难在于对整个产业生态不熟悉,简单地说就是我们不知道怎么去找客户,客户也不知道怎么找我们,我们需要一个服务平台,帮助我们跟有需求的客户精准对接。此外,成立公司之后,需要申税报税等涉及公司运营方面的法律流程,我们并不清楚相关注意事项和法律风险等,通过网上查找、询问创业的学长等方式获取的信息其实都很有限。

【政策梳理】

1999年1月,我国教育部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首次以文件形式倡导大学生自主创业。2004年4月,共青团中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中国青年创业行动”促进青年就业工作的意见》。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国家对青年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达到新高度。截至2022年12月,我国各省出台的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已达168项,尤其是“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力度”等针对性政策,充分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

调研组也发现,我国大学生创业保障政策仍存优化空间。一是创业法律法规有待系统性优化,支持和保护小企业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创业资金支持力度有限,金融服务类政策供给尚不能满足大学生创业的需求;三是创业服务体系较为分散,需进一步提升高校创业培训服务水平。

【专家评析】

北京理工大学国家安全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波:

创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全面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是世界各国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保持国家竞争优势、增强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我国出台了多项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有效激发了高校师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对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

4月9日,黑河学院“职请你来”校园双选会上,招聘单位负责人解答大学生问题。邱齐龙摄/光明图片

一是建议强化政策衔接,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按照政策设计的内在逻辑,构建上下贯通、左右协调、前后衔接的有效联动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大胆探索,推动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二是建议关注创业主体需求,完善知识产权归属、科技成果转化等制度保障体系,明晰政府、高校、大学生和企事业服务组织等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把地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政策进行示范推广,持续提高政策的权威性和执行力。

2、学校创业教育何以更有温度

【创业学生说】

北京某985高校参赛学生:

在本科阶段,能感受到创新创业的思路有机融入课程中,学院一对一导师制度也让我在本科二年级时接触科研前沿。从政策支持上,学校支持相关专利“零成本”转让给团队,帮助我们联系孵化器,获奖后帮助团队申请了50平方米的办公空间,现在正在帮我们申请50万元启动资金。

当然,团队一开始还是不太适应从学生角色、科研角色到创业角色的转变。仅靠项目导师指导还是有些局限,老师更关注算法是不是顶尖的,然而投资人可能更关注市场前景,思维差异会比较大。是不是可以增加一些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或者一对一的创业辅导,让我们谈合作、找投资的时候更有策略、更有针对性。

【数据解读】

据统计,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共吸引了来自32个省级赛区和港澳地区3011所高校、142.4万余名在校学生的33万余个项目。其中,专科院校的参赛率达73%,13个省份的所有本科院校均有参赛项目,西藏、青海、新疆、宁夏的作品晋级率跻身全国前十。

3月1日,贵州省黔东南返乡创业女大学生正在车间里赶制订单苗族服装产品。邰胜智摄/光明图片

竞赛数据显示,参赛团队具有师资投入大、成果落地实、市场实践多、人生规划远等特点。决赛中,78%的团队拥有3位及以上的指导教师,77%的项目拥有相关专利,36%的项目获得相关领域软件著作权,40%的项目已经注册公司或进入融资阶段,近七成的选手选择在学业上继续深造。

【专家评析】

清华大学二十国集团创业研究中心SDG开放创新马拉松中国执委会执行主任毛东辉:

高校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为办学宗旨。现实中,往往存在一些高校过度关注各类排名、就业率、竞赛获奖等,如不及时引导,恐出现知识及人才价值被低估,创新创造的文化、意愿、动力缺失等问题,这与大学的使命和愿景相背离,与国家和社会的要求相脱节。

在知识经济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大学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大批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一是要研究在部分一流高校将“创新”提升为与“教学”“科研”齐抓并举的核心办学定位与职能,作为引领高校改革的价值导向和评价标准,探索推进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双轮驱动”的大学创新体系。二是要推动高校内部教育改革,在机制创新、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校企协作等方面完善高校双创教育体系。双创课程应充分注重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有机结合。三是在开展双创教育时,要以社会问题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总结积累帮助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成长、为社会创造新产品新企业新模式的成功路径,努力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循环。

3、以赛促创如何更显实效

【创业学生说】

北京理工大学“夜视鹰瞳”参赛团队负责人梁瑛平:

在参加比赛之前,说实话我们就是一个学生团队,签订单也是学校去签,然后学校把钱发给我们。参赛过程中,我们才逐渐理清了从一个学生团队到一个公司成立要走的路,如何去融资,如何做规划,一步一步地坚定了我们真正成为创业者的决心。

比赛也帮助我们思考了项目如何更好落地,如何更好地改进产品。在比赛之前,我们的项目仅限于手机和监控摄像头的暗光成像,参赛过程中。我们意识到项目其实有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和市场前景,例如航空航天、深水探测等极端复杂环境。我们还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趋向结合。在和其他团队队员交流过程中,我们也获得了一些“过来人”关于融资和选择项目落地地点的经验,可以说“收获满满”。

【案例分析】

本届“挑战杯”超过80%的决赛项目选题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相关,“乡村振兴”“智慧农业”“智能制造”“医疗机器人”“绿色材料”等社会热点问题成为高频词,能源、芯片、数据、智能等领域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分析发现,参赛者对“挑战杯”项目的定位和参赛目的是以技术、产品等创新来对接市场、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对社会发展问题的实践探索来提高服务水平。选手普遍反映,成果转化是最需要加强指导的环节,特别是评委专家一对一指导,这一选择的占比由起初的47.98%提升到决赛的79.43%。

【专家评析】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曾红颖:

双创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临投资拉动和国际贸易动力机制转换、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等经济社会变局时,夯实高校双创教育十分必要。“挑战杯”等赛事面向国家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锻炼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为大学生提供了继续深造、就业创业的机会。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高涨,创业能力呈现不均衡态势,在创业竞赛组织、创业工作管理等方面仍需持续发力。

一是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的培养。引领高校双创教育从短期培养向长期的信义教育转变。对于学生价值观、职业观的建立应先于能力培养。高校应基于各类平台,加强对大学生自觉学习创业知识、积极提高创业技能的引导和教育,推动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局面从被动就业转变为主动创业。

二是完善大学生创业竞赛管理机制。对工作基础薄弱、往年未参赛的学校加强指导。通过召开专门部署会、设置进步显著奖、面对面指导、发函争取学校支持等方式,充分调动各类高校参赛的积极性。

三是开展双创理论常态化研究。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开展持续跟踪和回溯评估,探究教育活动在双创中的作用机理和实现路径;精准定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布局大学生创业竞赛项目。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18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企业价值创造竞赛心得体会2

原文刊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3年第8期


编者按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近日,共青团中央作出表彰决定,授予296个团组织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授予389个团组织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授予481名同志(含追授1名)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授予342名同志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

近年来,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团干部凝聚在党的旗帜下,牢记初心使命,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他们在乡村振兴一线摸爬滚打,在实践磨砺中长才干、壮筋骨;他们在科技攻关岗位奋勇攀登,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成为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他们在疫情防控、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哨位威武守护,用实际行动践行“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他们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努力拼搏、奋勇争先,为全团树立了标杆榜样。受表彰的对象中,81个集体、151名个人在疫情防控中表现突出,62个集体和个人在科技攻关、创新创造中挺膺担当,19名驻村第一书记、西部计划志愿者、近百个集体和个人在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一线挥洒汗水,展现出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

围绕乡村振兴、科技攻关、抢险救灾、疫情防控、保卫祖国、改革攻坚、基层治理、文化传承、生态环保、体育强国等方面,《中国青年》选取其中的部分团组织和团员青年代表进行了专访,望能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积极营造良好氛围,激励广大团组织、团员、团干部比学赶超、创先争优,自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为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策划-皮钧 蔺玉红
执行-《中国青年》编辑部 网络编辑部
统筹-本刊记者 张斯絮 董铁莹
“两红两优”系列报道
青春弄潮,科技争先
整理-本刊记者 曹珊珊
有这样一批人,他们默默无闻,却又好像出现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庞大的奥运会场馆里、在平稳的高铁车厢里、在翱翔蓝天的战机上、在遥远的月球上……这群中国青年心怀科技报国梦想,在研发与制造一线,克服艰难险阻,勇攀科学高峰,书写出令世界瞩目的青春华章。
近日,共青团中央作出表彰决定,授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吉林航空维修有限公司团委等多个团委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授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微波光子学实验室团支部、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第一团支部等多个团支部为“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授予李子禹等多名共青团员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表彰他们在科技攻关中作出的奉献,他们是共青团组织和共青团员在建设科技强国中涌现出的优秀代表。
冬奥场馆里的“黑科技”
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第一团支部参与北京冬奥会活动
对于置身大型场馆中的观众来说,找座位、洗手间或商超,往往需要反复查找和问询,免不了走很多弯路。受限于空间和信号的限制,室内导航的技术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如何找到一种低成本、全离线、简单易用的室内视觉定位方式,成为负责北京冬奥会场馆室内导航工作的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团队面前的难题。
来自研究院、市场部、产品业务部门、支撑体系骨干等部门的青年团员参与到旷视公司为北京冬奥专门组建的专项项目组中。在公司内部的一次Hackathon大赛中,旷视冬奥专项项目组成员中的算法研究员受到自家机器人产品上的视觉重定位技术启发,萌生在手机上使用摄像头进行视觉定位寻找会议室的创意。经过持续打磨和升级,旷视冬奥专项项目组将这种基于手机 AR 技术,结合路径规划算法与 VIO 技术实现室内的实时 AR 导航应用在了鸟巢和冰丝带。
在室内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观众通过手机随手拍方式可轻松找到目的地;在人流密度较大,5G/4G无法完全覆盖的场所,该技术还支持离线识别定位;传统蓝牙、Wi-Fi技术与视觉的结合,进一步提升定位速度和定位精度;AI+AR视觉导航,通过AI技术实现虚实融合的交互方式,相较于传统的二维大户,该技术增强了用户体验;支持多源融合导航,基于蓝牙、Wi-Fi、GPS等融合算法,因地制宜,实现定位精准不漂移。
除了AR导航,旷视团队还研发了“区间智能防疫系统”,以无感测温与健康核验、区域人数智能实时统计、跨区域预警、密接搜索分析等,全方位助力北京冬奥会期间的闭环区域科学防疫。
从一场与咖啡冲调机器人的“邂逅”开始
李子禹于2022年5月正在组织青年突击队与工友们研讨地铁项目车体轮廓度
1999年出生的李子禹是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上学时的一次实训课上,他被实验室里的咖啡冲调机器人所吸引——机器人拟人的造型,取料、搅拌、加糖等一系列精准的动作,让李子禹找到了他的职业发展方向。他迫不及待地找老师、查资料,如饥似渴地投入机器人知识的学习中。次年,作为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他代表学院参加了机器人安装与调试大赛并获得了一等奖。
参加工作后,李子禹负责机器人侧墙焊缝自动打磨工作,为了能更快地掌握操作本领,李子禹很快就和智能设备“较上劲”。各种复杂的操作指令,他一个个查阅、试验、记忆,手上的小本子记满了各种数据。这股“倔劲”被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张雪松看中,李子禹拜张雪松为技能导师。在导师精心指导下,李子禹的操作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先后荣获了“唐山工匠”“河北省技术能手”“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2021年10月,李子禹被河北省选派参加号称技术工人“全运会”的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包括他在内的三人代表河北省到四川成都参加国赛。国赛之前,李子禹从来没有接触过广州数控机器人。相信天道酬勤的他立即苦学广州数控机器人知识,克服了机器人跨平台编程的困难,在来自全国各地的529名选手激烈角逐中,取得了“工业机器人操作调整工”赛项第五名,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载誉归来的李子禹毫无保留地把参加全国竞赛的心得体会传授给工友们,还将自己潜心钻研技术的学习收获运用到实际生产当中——攻克了车体侧墙焊缝全自动打磨等20余项技术难题,创造价值达300多万元。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李子禹在生产现场操作工业机器人,验证复兴号高速动车组智能产线生产程序
“我庆幸生活在这个中华民族奋发崛起的复兴时代,我将不断地追求梦想、实现梦想,笃定前行,为制造强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李子禹说。
“罗阳”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使命
2022年9月8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吉林航空维修有限责任公司团委举办罗阳青年突击队授旗仪式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对罗阳同志因公殉职作出重要批示。对航空青年来说,“罗阳”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使命。
在吉航军机维修的主战场,吉航团委带领587名团员青年弘扬“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航空报国精神,在型号试修、技术提升、质量管控的各条战线上克难攻坚,完成海陆空三军4型新机试修工作、托举132架各型战机优质高效重返蓝天、攻克1500余项维修难题,把青春融入战机的钢筋铁骨,以青春为战鹰重铸羽翼,护卫祖国的蓝天。
2000年出生的李晓轩是航空工业吉航某型武装直升机新机试修的项目组组长,他所负责的新机试修项目在启动伊始,就组建了罗阳青年突击队,在新机试修的关键时刻,他带领突击队12名青年,采取24小时两班倒的分班工作制,把一天当成两天干,仅用14天就完成了正常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攻克了40余道新机试修难关。
在吉航,像李晓轩这样的青年员工还有很多——26岁的年轻技术人员杨泽,被评为吉航“劳动模范”;94名青年在吉航“领先杯”职工技能大赛上脱颖而出,获得状元、标兵、能手等荣誉称号;12个青年“创客”项目成功在公司众筹资金32.3万元,在企业各个领域内创新创效……
吉航团委书记明会森介绍,吉航35周岁以下青年员工数量已达全体职工的47%。为调动青年主动投身攻坚克难的“主战场”,公司党委和团委通过技能大赛、创客大赛、公开招聘、挂职锻炼、揭榜挂帅、擂台比武、新星计划、龙腾计划等方式,持续为青年搭建成长平台,打通成才通道。
这个支部,85%以上的毕业生投身国防事业
微波光子学是国外封锁的世界科技前沿交叉技术。南航微波光子学实验室团支部始终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主战场,以党建带团建夯实思想建设、以科研促创新培育青年担当、以团建创品牌提升服务动能,引领广大团员青年为航空强国、科技强国而矢志奋斗。
曾参加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科学家座谈会”,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强国青年科学家获得者潘时龙教授既是南航微波光子学实验室导师,同时也是团建指导员。他将思政育人同科研育人紧密结合,牵头成立学院首个纵向团支部,给支部团员讲党史、上团课,带领支部与中国电科14所、55所等国防单位展开交流,以自立自强的信念引领青年成长。支部青年积极响应号召,85%以上的毕业生投身国防事业。
面向国防科技需求,南航微波光子学实验室团支部组建青年突击队,参与研制了国际首款超高分辨率微波光子成像雷达,助力探月工程、子午工程、海底观测网等国家重大工程技术攻关,为华为、中航光电、中国电科等14所单位核心光器件的研制生产和突破创新作出重要贡献。参与承办了“首届全国微波光子雷达技术研讨会”等学术论坛,搭建了微波光子学领域前沿技术交流平台。支部成员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并作报告,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青年声音,讲好中国创新故事。
团结奋进、争先创优成为南航微波光子学实验室团支部成员的行动共识。近两年,支部成员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102篇,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6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创奖项20余项,其中包括“挑战杯”全国特等奖1项、“创青春”全国金奖1项、中国“互联网+”总决赛金奖2项。20余名成员获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教育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支部还成立“硕博讲师团”指导本科生科创,组织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优秀青年分享会50余场,参与人数2600余人次。
2021年10月,微波光子学实验室讲解团为本科生进行科普讲解
点击下图
购买《中国青年》2023年第8期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核:刘晓 刘博文
编辑:黄莲蕊(实习)

企业价值创造竞赛心得体会3

新华社北京3月24日电 题:扬一技之长 绽青春光彩——听六位“技能高手”谈成长故事

姜琳、索骄

从学徒工成长为我国兵器工业“首席技师”的马小光,靠“刮腻子”成为世界冠军的“00后”马宏达,20岁摘得世界技能大赛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金牌的姜雨荷……

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3日举办的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六位“技能高手”分享的不凡经历,激励广大青年用匠心铸就梦想、以技能成就人生。

坚定走技能报国之路

第一次来到青海油田,18岁的史昆被沙尘暴“打”哭了。这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油田,常年风沙肆虐。

“既然选择来到这儿,就要能吃苦、敢吃苦。”一旁的女师傅抖了抖身上的沙土,用石油前辈的创业故事打开了史昆的心结,也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技能报国的种子。

每天十几个小时待在井场,绘制近百口井站的工艺流程图;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巡检、记录了约10万条生产数据……史昆用“干一行精一行”的实际行动诠释初心。

“从一名技校生一步步成长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是技能改变了我的命运。”史昆说,“从事一线采油工作28年来,我和团队先后获国家专利15项、省部级创新成果奖14项,攻克各类生产技术难题近200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上亿元。”

15岁来到技工学校的马小光,也是被前辈们的精神所激励,立志锤炼匠心、磨砺技艺。

学习操作第一台数控铣床,首创高速螺旋铣削法,开发自动编程技术解决大型复杂热成型模具制造难题……

“每接到新的任务,我都带着强烈的兴趣和学习的心态来完成。”马小光说,“我带领团队多次承担重大专项任务,在工艺攻关、技能创新等多方面取得突破,完成重点攻关项目200余项,取得工艺创新成果30项,获得国家专利20项,创造经济价值上千万元。”

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和中华技能大奖等多项荣誉,马小光说,这得益于党和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重视与关爱。希望更多年轻人投身技能、为国贡献,同时也成就更加精彩的自己。

点亮技能成才之光

“过去七年的技能学习之路,我有过失败,有过彷徨,但最终超越了自己,实现了人生的蜕变。”来自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的杨书明眼中光芒闪烁。

2015年初中毕业后,杨书明选择到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学习网站开发与维护。“我特别享受攻克技术难点带来的快乐,例如解决业务场景中的逻辑算法问题等,这使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凭借扎实的编程基础,2019年,杨书明在国际大赛上获得一枚银牌;2020年他放弃高薪工作,留校继续向技能高峰攀登,并最终荣获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移动应用开发项目金牌。

20岁的姜雨荷,也是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的金牌获得者。一提到实验室的瓶瓶罐罐,她的笑容格外自信灿烂。不过几年前,她也曾在人生路上彷徨。

“初中毕业南下打工,因为缺乏知识和技能,只能干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枯燥的生活让我一度开始怀疑人生。我想学门真技术,找个好工作。”姜雨荷回忆道,走进技师学院,就像打开了惊喜的盲盒,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2022年11月27日,在奥地利萨尔茨堡举行的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奥地利赛区闭幕式上,获得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金牌的中国选手姜雨荷(右)在颁奖仪式上。新华社记者刘昕宇 摄

没有逆袭的天才,唯有奋斗的青春。

为了熟练掌握“化学滴定法”,姜雨荷每天训练十多个小时;要求撰写大篇幅、高质量的英文实验报告,她就随身携带单词本学习……

“漫漫技能路上,我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现在我成了学院最年轻的教师,也将带领更多师弟师妹们在技能之路上不负韶华、成就更好的自己。”姜雨荷说。

铸就大国工匠之梦

不久前,经一位全国政协委员讲述,马宏达“刮腻子”成了世界冠军的故事火上热搜。

“我就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娃,没有什么特别的天分。”马宏达笑着说,“只因父亲是村里有名的木匠,受他的影响,我特别喜欢做手工,抱着学一门技术的想法进入了技师学院。”

“很多人以为抹灰很简单,其实它是一个多工种融合的复合型项目。”他说,这几年长时间在粉尘环境下穿着特制防护服训练,手上的茧越磨越厚,鞋子不到2个月就磨破了底。

拿到世赛金牌的那一刻,所有苦与累都是值得的。“我证明了自己选择的道路是对的,更向社会证明了平凡岗位也能成就不平凡的人生,学技能也一样有前途。”马宏达语气坚定。

回想起身披国旗、站在领奖台上的高光时刻,来自铁岭技师学院的姜昊也依然激动:“这枚金牌倾注了太多人的心血,更承载了我笃定前行的青春梦想。”

2022年11月24日,姜昊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参加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奥地利赛区工业控制项目比赛并最终摘得金牌。新华社记者刘昕宇 摄

姜昊年幼丧父,原本考进县重点高中的他为了早日担起家庭重担,选择到铁岭技师学院学习一技之长。

伴着晨星起床、顶着月亮返航。姜昊每天勤学苦练,掌握了高超的技能,最终摘得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工业控制项目金牌。

“技能筑梦,强国有我。”姜昊说,走下领奖台又是新的开始,希望能帮助更多青年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锤炼技能水平、展现青春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