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腾达网 > 心得体会 >

城市绿色环保心得体会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绿色成为发展底色,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城市绿色环保心得体会1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强大力量,中央网信办与光明日报社共同组织“实践新论·现代化进程的中国答卷”网上理论传播专栏,陆续在光明网推出系列理论评论文章和新媒体产品,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宝贵经验,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特色和优势,读懂和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夏研

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习近平主席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我们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

生态文明,已经是今天中国社会的“高频词”。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取得了显著进展。近几年,我们已经看到,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堪称前所未有,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家园日益从蓝图变成现实。更宏观地看,生态文明建设既是营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人居环境,更是一场深入肌理的发展模式之变,是关系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

(漫画/宋宜桐)

理念之深刻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但也要看到,发展粗放、环境污染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留下了不小的环保欠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国经济突破“天花板”。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通过对发展价值、发展导向的再认识,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全民共识,嵌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这“四个一”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

生态文明理念,如今正从宏观理念落实到各项政策细节里。“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并制定了更高标准的量化指标;民法典从开篇就提到了民事主体从事民事行为要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生态保护日益成为公民自觉;壤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生物安全法等生态立法相继完善,中国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框架体系已基本形成……生态文明理念,正牢牢地成为中国民众的信念基石,为社会发展画出清晰的方向。

实践之广泛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看到,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引下,各地已然开启一轮一轮的探索实践,不断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细节,让美丽家园更加具体可感可触。浙江安吉坚守“绿水青山”,探索生态优先、系统整治、绿色发展、生态惠民等多种经验做法,发展绿色经济之路;天津加快能源革命先锋城市建设,依托智慧能源小镇等创新实践成果,推动电网转型升级和新能源应用,促进减排降碳,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福建三明封停无序开矿点,推进用清洁工艺、环保技术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大力培育森林康养、休闲旅居、医养结合等新业态……

各地的实践,共同成就了今天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果:2019年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3.2%,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2%,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74.9%。在中国大地上的广泛实践,呈现了“山河更美”的效果:曾经“雾霾围城”“污水横流”的景象已经大为改善;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规模效应初具,开始攀上国际产业链分工上游……这些,都让中国以更加绿色、矫健的姿态翻出发展新境。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也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也好,都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从长远的眼光看,各项发展目标依然有待我们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越高,要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关键、越“难啃”。在生态文明建设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我们更要保持战略定力,巩固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践行新发展理念不动摇、不松劲,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零容忍、坚决不开口子,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筑牢根基。

目标之远大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中,我们不难看到这种宏阔视野和长远谋划,擘画出以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为计量单位的美好愿景。

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作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1”,意见为碳达峰碳中和这项重大工作进行系统谋划、总体部署。根据意见,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

统筹的全局性、规划的长期性、指标的具体性,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体现了我们党站在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谋划复兴伟业。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在赓续五千年文明史的基础上,开辟出一条绿色的现代化路径,为中华民族打开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中国的探索也是人类的探索,将为世界发展提供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曾如此评价:“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步,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希望之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场”是中国大地,但其中经验与启示则属于全人类。

鼓点阵阵声势磅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生态文明的意义,落实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赢得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夏研)

相关阅读:

【实践新论】共同富裕及其实践议程

【实践新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有“方”

【实践新论】走在“促进共同富裕”的大路上

【实践新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要义和显著优势

【实践新论】从脱贫攻坚到共同富裕:不断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实践新论】强化社会保障价值遵循,推进共同富裕

【实践新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

【实践新论】规范平台经济发展,探索新就业形态劳动权益保障

【实践新论】在新的历史高度更加清醒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实践新论】福利体系视野下的三种分配:通向共同富裕的中国道路

【实践新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实践新论】有效衔接,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实践新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要义与优势

【实践新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社会基础

【实践新论】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

城市绿色环保心得体会2

核心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推进环境保护督察,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快立法进程;到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司法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用法治守护绿水青山,我们创造了生态治理的绿色奇迹,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画卷正在展开。

构建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着力解决土壤污染危害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两大突出问题,有效防范风险,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7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土壤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执法检查组部署一条一条对照法律规定开展检查,推动土壤污染防治法全面有效实施。

土壤污染防治法是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履职第一年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律,为推进净土保卫战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与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一起,构建起“三位一体”、立体管控的生态环保法治网。

施行一年多,便开展执法检查,评估法律施行效果,体现出全国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构建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决心和意志。

全面修订环境保护法,相继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制度,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修改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立法步伐,完善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制度。

去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资源税法,修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森林法,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多维度、多层次融入立法。

十年内“禁捕”、区域禁限航,建立河道采砂许可制度,禁止重污染企业和项目“围江”……去年12月,长江保护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用法律武器、法治力量保护长江母亲河成为全社会共识。

不仅是国家层面的生态环境立法加速,近年来,地方立法也发挥了织密绿水青山法网的重要作用。

今年7月1日,新修订的《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秦岭保护制度更周密,措施更严格。原来的违建群如今变身为秦岭和谐森林公园,今年71岁的秦腔爱好者邢甲善和他的几十名“自乐班”发烧友隔三差五就来这里“秀”一把。在复绿的山脚下,一排排新栽的树木已然成林,宛如一排排卫士毅然挺立,守护着秦岭的和谐、美丽。

立良法促善治。为确保生态环境领域立法落到实处,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相继开展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推动各地区各部门落实法律责任,紧抓不放,形成合力,久久为功,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

让环境执法起到效果,让制度落实到位

生态环境关乎着每一个人的生活,面对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执法部门必须敢于“亮剑”,重拳出击。

打开生态环境部网站,城市空气质量、地表水水质情况实时更新。“曝光台”栏目及时通报各地环境执法部门查处的破坏生态环境案件信息。

大气污染曾是困扰兰州市民的一个大问题。2003年,国家正式公布重点监控城市大气污染指数以后,兰州市的空气质量曾一直排在全国后各地中的后10位。

为找回蓝天白云,兰州打响了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在行政执法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利用工业源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系统、工况监控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全时段监督重点企业排放情况,发现企业违法违规排污行为能够在第一时间制止、查处;利用无人机全域巡航对城区及周边各类工业企业、土方工地和削山造地、“散乱污”企业、低空面源污染、秸秆焚烧等农业源污染,开展全域无死角航拍取证。

通过不懈努力,2019年兰州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6天,同比增加39天,达标率81.1%;今年截至8月6日,全市优良天数182天,同比又增加3天,达标率83.1%,同比增加1.0个百分点。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生态环境保护还需要“攥指成拳”,通过更加紧密的部门联动,大大充实环保执法的力量。

7月20日23时,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长湖岸边,一场针对非法捕捞的收网行动迅速展开——警方当场抓获14名犯罪嫌疑人,一条为祸长湖生态环境的非法利益链被斩断。

长江“十年禁渔”是利生态、利民生、利长远的大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历史工程。为坚决遏制长江流域非法捕捞犯罪活动,公安部部署沿江省、市和长江航运公安机关开展为期3年的专项打击行动,坚决斩断非法捕捞、运输、经营的地下产业链。近日,为深入推进专项行动,公安部决定将100起非法捕捞案列为专项行动第一批部督案件。

广东江门警方今年先后接报多起以租用厂房为名非法倾倒固体废弃物的群众报警。经查,近期当地先后发生多起此类案件,犯罪嫌疑人联系业主租用厂房、仓库,主动支付部分押金,其后以不同理由取得厂房、仓库钥匙,并通过网上预约运输车辆、挖掘机等方式,将大量的废塑料袋、废塑料生活用品、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倾倒在其租用的厂房、仓库内。

专案组民警多次深入倾倒现场调查取证,对涉案人员及其关系人、活动情况进行摸排分析,并以污染环境案进行立案侦查。4月3日晚至4日凌晨,广东江门公安开展行动,破获租用厂房、仓库非法倾倒固体废物系列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7名。

守护“绿水青山”,就要面对不少难啃的骨头。只有维护法治的刚性,才能让环境执法起到效果,真正让制度落实到位。

为守护绿水青山提供更坚实司法保障

万峰湖,因“万峰”环绕而得名,属珠江源头南盘江水系,迂回盘绕着黔、滇、桂三省(区)五县(市),是云贵高原上的一颗平湖明珠,更是“珠三角”经济区的重要水源供给地。由于一湖连三省,导致万峰湖长期以来地域管辖不清,推诿扯皮时有发生。

2019年12月,最高检决定对万峰湖流域生态环境受损情况立案调查,成立由最高检及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四级检察机关骨干共同组成的专案组。这是最高检首次直接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

立案以来,在最高检的统一指挥下,三地检察机关和有关部门紧密配合,积极整改。截至今年7月16日,专案组共摸排案件线索28件,以挂牌交办方式交三地检察机关26件,地方检察机关立案20件,磋商解决问题9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8件。在办案的推动下,行政机关积极整改,拆除湖面网箱349809平方米,清理浮房808个、鱼棚33个,万峰湖生态环境大大改观。

这起由最高检首次直接立案办理的公益诉讼案,是全国检察机关通过检察公益诉讼保护绿水青山、守护生态文明的一个缩影。自2017年7月检察公益诉讼日全面开展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案件17万余件,督促恢复被毁损的耕地、林地、湿地、草原427万余亩。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必须用专门化的审判力量,为守护绿水青山提供更坚实的司法保障。

今年5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2019年度中国环境资源审判40个典型案例。其中,多个“全国首例”引发关注。

北京市朝阳区自然之友环境研究所诉现代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大气污染责任纠纷案,系全国首例将慈善信托机制引入公益诉讼资金管理制度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是人民法院审理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有益探索。贵州省榕江县人民检察院诉榕江县栽麻镇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管理公益诉讼案,系全国首例以保护传统村落为目的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人民法院确认镇政府怠于履行传统村落保护监管职责的行为违法,并责令其继续履行职责。

“人民法院坚持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在刑事案件中,对于隐蔽排污、多次排污、伪造篡改监测数据排污等犯罪行为,依法从重处罚。在行政案件中,对拆除、闲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支持行政机关依法从严查处。在民事案件中,对于超范围探矿、违法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等行为,依职权认定无效,防止自然资源损坏,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最高法环资庭庭长王旭光说。

2014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成立环境资源审判庭,我国的环资审判走上专门化发展道路。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1353个,其中环境资源审判庭513个,合议庭749个,人民法庭91个。共有23家高级人民法院实行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二合一”或“三合一”归口审理模式。

一组数据记录下环资审判在保护青山绿水、蓝天沃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方面的不懈努力——2019年,全国法院受理各类环境资源刑事一审案件39957件,审结36733件,判处罪犯114633人,收结案数同比2018年分别上升50.9%、43.4%。受理各类环境资源民事一审案件202671件,审结189120件,同比分别上升5.6%、3.5%。受理各类环境资源行政一审案件47588件,审结42078件,同比分别上升12.7%、0.8%。

筑牢全社会守护绿水青山的法治意识

“都是喝太湖水长大的,拆除围网我们支持,公平调解我们也服气!”去年9月3日,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渔港村的调解室,全区最后一户太湖围网买卖未过户持证人老张与养殖户老段,在调解员潘金荣、莫静舟的见证下握手言和。至此,吴中区人民调解协会承接的41户太湖围网拆除买卖未过户纠纷调解圆满完成。

拆除太湖围网,重现碧波万顷,成为推动太湖水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养殖渔民的理解和一线人员的付出,是推动这项重任成功完结的重要支撑。

“为服务保障太湖围网拆除工作,吴中区司法局协调农业、渔管、法院等单位,迅速组建太湖拆围应急攻坚小组,建立由资深律师、知名法官、调解能手等专业人员组成的法律服务团。帮助涉拆渔民理顺法律关系、化解补偿纠纷,从而为推动太湖水环境治理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吴中区司法局局长肖冬梅说。

群众内心信服,才能真正做到尊法守法护法。

7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正式施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日前召开会议,部署安排各级林草主管部门学好用好新修订的森林法,将新修订森林法的普法宣传列为今年和下一个五年普法重点。

黑龙江省林草局机关干部职工走上街头,通过设置宣传展板、悬挂横幅、发放宣传材料、公益签名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新修订森林法相关知识;福建省林业局组织有关专家和志愿者在福州植物园开展新修订森林法普法宣传活动;江西省林业局将新森林法的立法意义、重要制度、新旧法的对比分析等内容,提炼成若干知识要点,每日通过短信推送至手机端,发送对象覆盖省、市、县各级林业部门;安徽省林业局履行“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把林农和涉林企业作为重点对象,向他们普及新法的新变化、新要求……

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和有力措施,营造全民知法懂法、爱林护林的良好氛围。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就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作出了若干新规定,为美丽中国建设保驾护航。民法典第七编“侵权责任”第七章,用了7个条款,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进行了明确。各地在普及民法典过程中,积极宣传民法典有关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内容,筑牢全社会守护绿水青山的法治意识。

近日,生态环境部通报,全国各地生态环境部门畅通“12369”环保举报渠道,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解决一大批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2019年联网平台共接到举报案件53万余件,同比下降25.2%。

近年来各地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所想所盼所急,用法治思维和方式破解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中遇到的问题,法治成为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的最大公约数,成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桥梁。

图片说明:

图①:江苏泗洪县洪泽湖湿地景区观鸟园迎来大批白鹭在此安家。

张连华摄(人民视觉)

图②:湖南张家界宝峰湖景区工作人员在清理湖面垃圾。

吴勇兵摄(人民视觉)

图③:海南陵水县分界洲岛水域,被违法捕获的野生海龟被放生。

刘元华摄

图④:游客在四川省仁寿县繁荣村樱桃地里采摘樱桃。

潘帅摄(人民视觉)

图⑤:杭州半山国家森林公园,蓝天白云与绿水青山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徐根柱摄(人民视觉)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27日 19 版)

城市绿色环保心得体会3

发展为要,生态优先。

以2016年小关再生水厂“零”的突破为序幕,建成运行7座再生水厂;

大力推进“千园之城”建设,公园总数达138个;

绿地覆盖率达52.1%、森林覆盖率从35.58%提升至37.02%;

空气优良率创下99.5%的历史新高;

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到90%以上……

近年来,云岩区始终将生态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严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创新举措,使全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毓秀云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文明正在大踏步前进。

健全制度机制 进一步压实生态责任

用最严格的制度助推绿色发展保障更强、屏障更牢。云岩区始终将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的殷切嘱托转化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实际效果。

具体工作中,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区长为主任的云岩区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成立了以区长为主任、分管副区长为副主任的云岩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统筹全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扎实推动中央、省、市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部署落实。印发实施了《云岩区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和《云岩区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工作方案》,成立云岩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专班,负责统筹全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整改落实工作,形成各单位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扎实推进全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工作协调发展。

筑牢绿色屏障 持续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区为引领,云岩始终将生态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倾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云岩样本”。

使空气更清新。统筹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噪声油烟污染、清洁能源替代、工地现场管理、扬尘污染、餐饮油烟污染、经营性燃煤炉灶等多项治理行动,创下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5%的历史新高。

使污水变清澈。建成贵医、六广门、小关、松山及未来方舟再生水厂,日处理规模25万m³/d,现污水处理量已达到18.95万m³/d,有效解决南明河污水溢流污染水质问题,实现了南明河水质提升且云岩区段水质监测点水质达标;围绕云岩区12处城市黑臭水体的“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水质合格、公众满意”等四项指标开展治理,全部达到长治久清要求;针对中心城区污水治理,实施了云岩大沟、师院大沟、松山大沟、合群大沟、西干线西支、西干线东支大沟的雨污分流工程,云岩区始终聚焦污水治理实施工程治理,目前共计投入50.78亿元。

使土壤更干净。针对辖区4块污染地块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监察和管理,督促企业开展土壤初调、详查、风险管控及修复;配合省、市完善贵州土壤信息化平台信息填报工作;参与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工作。

使生活更安宁。印发实施《云岩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坚持达标排放和减少扰民纠纷相结合、噪声污染防治和质量管理相结合、统一监管与部门分工负责相结合,针对城市生活噪音治理的难点痛点问题,积极配合市级部门开展6所中小学进行校园广播噪音治理试点建设,现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

多形式多举措 加大生态环境宣传力度

“塑料瓶属于可回收物,要放进可回收的垃圾箱……”

近日,黔灵东路街道工作人员带着垃圾分类知识,走进了栖霞小区满天星幼儿园,与全体师幼共同开展了以“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绿色环保活动,孩子们通过“滚瓶子”垃圾分类比赛,区分垃圾种类、垃圾箱种类,以及正确投放各类垃圾。

今年10月,在益田假日购物中心、大营坡综合批发市场及沃尔玛贵乌北路分店等10个农贸市场、商业综合体、批发市场,云岩区同步开展了主题为“倡导绿色生活,拒绝塑料污染 我选择,我行动”宣传活动,积极推广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产品,增强市民环保意识。

今年以来,云岩区围绕“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6•18”贵州生态日和垃圾分类、塑料污染、禁毒、控烟等多个主题,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宣传力度,通过进企业和入社区等多种方式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同时组织和动员辖区企业开展宣传活动,倡导共同建设美丽云岩。截至目前,全区共累计发放环保宣传制品3万余份,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在今年召开的云岩区第十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集中全区力量同步建设高质量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高品质城市更新功能核心区、高效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区、高水平美好云岩成果共享区。

站在新起点,云岩将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抓产业发展的体量,又抓生态环保的质量,优化生态环境,持续保持辖区水环境治理成效,持续做好新一轮“千园之城”建设,让广大市民推窗见景、开门见绿、出门进园,将美好生态成果与市民共享,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全媒体记者:陈贝贝 张钰佳

编辑:李华莹

统筹:徐倩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