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腾达网 > 心得体会 >

五提六增心得体会

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深圳贡献,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五提六增心得体会1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作者:中共深圳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深圳市委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和全部工作的重心,按照省委部署要求,召开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全市传达贯彻大会、正局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市委全会等专题学习贯彻,出台实施市委决定、学习宣传贯彻通知、总体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广泛开展学习培训和宣传宣讲,引领全市上下形成发自内心的强烈共鸣和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按照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进一步激发新状态、提振精气神,埋头苦干、奋勇前进,坚定扛起党中央赋予深圳的新时代历史使命,贯彻落实省委部署要求,为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而努力奋斗!

1.全面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我们必须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持续下功夫,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五个牢牢把握”重要要求,坚持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真正做到学懂弄通、学深悟透、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一)牢牢把握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以来的5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5年。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在深圳也有令人难以忘怀的生动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广东、深圳视察,每到关键节点都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深圳掌舵领航、把脉定向。我们必须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在一言一行、体现在时时处处、体现在工作实效上,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二)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明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内涵和实践意义,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在学习贯彻中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深圳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三)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党的二十大鲜明提出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5个中国特色、9个本质要求、5个重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又进一步深入系统阐述了这一重大问题,为全党全国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和实践要求,坚定扛起党中央赋予深圳的新时代历史使命,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对照“三个阶段发展目标”“五大战略定位”和“五个率先”重点任务,与时俱进丰富内涵、扩大外延、提升境界,不断有新的更高追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走在前列、勇当尖兵。

(四)牢牢把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向全党同志提出“三个务必”的重要要求,强调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所处历史方位、肩负使命任务、面临复杂环境的清醒认识,释放了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的强烈信号。深圳处于改革开放最前沿,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有着更高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战略思想,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五)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团结才能胜利,奋斗才会成功。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团结奋斗”写入大会主题,从强调“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到指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再到发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伟大号召,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始终贯穿全篇。我们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推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以大团结凝聚大力量,以大力量推动大发展,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2.按照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坚定扛起党中央赋予深圳的新时代历史使命

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肩负着先行示范的光荣使命。2022年底,深圳市委召开了七届六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党中央赋予深圳的新时代历史使命和国家重大战略,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要求,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牢记深圳经济特区的使命任务,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埋头苦干、奋勇前进,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一)必须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深圳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出路,工作重点就是高质量发展。着眼当下,发展要提质量、见成效,基本盘要立足于“稳”,着力点要更多聚焦于“进”,主动担当、勇挑大梁,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全面落实“五大政策”取向和“六个统筹”工作要求,争取实现最好的发展成果,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立足长远,发展要强后劲、可持续,着眼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立足深圳特点,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消费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大力培育发展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绿色经济、服务经济、飞地经济、楼宇经济、海洋经济等各种经济形态,加快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到2025年,深圳经济总量要超过4万亿元,形成高质量发展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

(二)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把抓创新作为根本之策,扎实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为国家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深圳贡献。要以主阵地作为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高标准建设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重大平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要着力建设创新人才高地示范区,抓住用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大机遇,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大力引进和培养一大批城市和产业发展亟需的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着力建设教育高地,加快提升现有高校办学水平,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建设新上高校,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大力支持并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三)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深圳经济特区的根和魂。过去深圳依靠改革开放走到今天,未来仍然要依靠改革开放取得更大辉煌。要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实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强化创造型、引领型改革突破,注重推进身边的微改革,把改革落到具体事上,在国家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中有更大作为。要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大力推动资本和人才的国际交流合作,全面系统深入推进深港更紧密务实合作,在推进制度型开放上努力有更大作为,率先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四)必须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经过40多年高速发展,深圳经济特区城市空间结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和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革,面临城市治理承压明显、发展空间不足等诸多挑战。我们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创新思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强化城市空间规划引领、高水平推进城市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持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等务实有感的举措,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综合承载力,打造宜居、枢纽、韧性、智慧城市,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

(五)必须着力创造高品质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着力打造民生幸福标杆。要不断提升获得感,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扎实开展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用心用情用力办好群众大大小小的事,让群众在一件一件事情当中体会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要不断提升幸福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收获一年比一年多,朝着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目标迈进。要不断提升安全感,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紧抓细抓实公共安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信访维稳等各方面工作,确保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3.以改革创新精神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方面率先示范,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见效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突出的优势。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对党的建设作出的战略部署,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扎实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向纵深发展。

(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执行省委、市委坚决落实“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深入实施“铸魂赋能”工程,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好党中央即将在全党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切实强化理论学习和运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我们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坚持面面俱到、突出重点、典型引领、目标导向,推动各领域党建取得新成效,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把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把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好、带领好。

(三)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我们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坚韧和执着,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抓住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问题深化整治,切实管出习惯、抓出成效、化风成俗。要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严惩严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四)进一步提振精神强作风。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是深圳的一种鲜明特质,也是很多人对深圳的普遍认知。我们要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焕发改革先辈们“杀出一条血路”的气概和胆魄,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时刻保持锐意进取、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谋发展、真抓实干推工作、务求实效抓结果,跑起来、抢时间、争一流,推动经济特区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征程是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远征。我们将坚决在深圳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真抓实干、接续奋斗,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27日0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五提六增心得体会2

C

nfinance

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本刊特开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对金融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坚强领导,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实践进行系列报道。

作者|战勇「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金融管理局副局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5期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中国式金融现代化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


准确把握中国式金融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规模巨大任务繁重。到2022年末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到344万亿元,是2002年的20余倍。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完备,金融业总资产超过400万亿元,信贷市场规模和外汇储备规模位居全球第一,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保险市场规模均居全球第二位,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三大篮子货币、第五大储备货币,金融基础性建设持续完善。庞大的金融规模必然面临众多问题,风险防范任务也必然繁重。

服务人民共同富裕。人民共同富裕和国家富强是中国式金融现代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新时代十年,金融在服务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作用显著;新的征程,金融依然有服务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任务,2022年我国仍有34.7%的监测对象存在返贫风险,乡村产业、绿色农业、设施农业、环境改善、农业科技等都需要金融支持,需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消费金融等协同发展。

金融文化同步发展。在西方金融现代化过程中,金融规模和金融创新快速发展,但精神层面却严重贫困,“贪婪”成了华尔街代名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15年后,世界经济再次来到十字路口。根据国际金融协会(IIF)发布的报告,2021年全球债务总量超过300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比重达到350%的水平,金融脆弱性加大。树立科学的金融发展观和克制的价值观是金融稳定的前提,持续涵养健康的金融文化和正确的从业观是从源头上防止金融腐败、保持金融活力的根本。

统筹发展与安全。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我国金融风险因素不断累积,2022年中国非金融部门债务与GDP比率升至296%,不稳定性显著上升。统筹好金融的发展与安全,一方面要积极解决粗放、低效、同质问题,提高金融要素的投入产出效果,促进金融服务体系全面升级;另一方面也要警惕风险累积,及时消除金融隐患。

走和平发展道路。西方现代化的历程充斥着资本奴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拥有和操控着国际金融系统、控制着所有硬通货、主宰着国际资本市场”继续控制世界。当今世界,要摒弃西方纯粹经济人假设的金融自由主义思维,树立正确的金融义利观。中国倡导的合作共赢、包容互惠、共建共享的义利观代表着全球金融健康发展的方向,将自身发展和全人类共同发展结合起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科学思维推进中国式金融现代化的实施

推进中国式金融现代化,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关键是运用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现代金融体系建设。

树立人民思维,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健全现代金融服务体系要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在核心地位,将保障人民利益作为核心考量。一是服务人民需要。实践表明,当金融业辉煌发展时,一般都秉承了金融为民理念,当出现问题时,往往背离了人民需求。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采取“庞氏骗局”结果是爆雷,“影子银行”利用“监管套利”结果是乱象,“资本大鳄”野蛮操控结果是扰乱市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结果都酿成了风险的苦果。二是增进民生福祉。金融服务要有温度,据统计我国科教文卫业合计贷款余额在全国信贷中占比不到1.5%,2022年各地乡村帮扶项目融资需求达1751亿元,金融支持需着力向群众诉求强烈的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金融要下“及时雨”,针对疫情冲击下民营小微企业、小摊小店等融资的“急”和资金链的“稳”,金融机构要进行服务创新,要围绕“长尾客户”优化供应链金融、金融科技、普惠金融的实际效果。三是守护人民利益。要坚决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电信诈骗、非法代理维权等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加大相关宣传和教育力度,守护老百姓“钱袋子”。

树立系统思维,健全金融改革体系。金融现代化是系统工程,要注重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和辩证性。一是注重整体性。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剩的都是“硬骨头”,需要以系统思维整体谋划、全面推进。以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建设为例,广西壮族自治区将高起点谋划与小目标推进相结合、打造硬实力与构建软实力相结合、解决当下之急与长期固本培元相结合、向外争取与对内巩固相结合、主动作为与合理预期相结合,一张蓝图绘到底。二是注重结构性。我国金融结构亟须优化。比如,宏观上要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进行体系优化,融资上要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进行比重优化,直接融资上要对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股权市场进行结构优化,间接融资上要对大型银行、小型银行和普惠金融进行布局优化,成本上要对经营成本、中间费用、融资成本等进行管理优化。三是注重动态性。要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金融风险化解,警惕“黑天鹅”,也要防范“灰犀牛”,避免互为触发。以地方债务处置为例,有些省份重视做好融资规划,动态平衡效果好,既注重开源保收入,又力行节俭压支出;既衔接资金保安全,又合理规划压债务;既债务重组优期限,又适当创新降成本;既果断亮剑化风险,又消解矛盾保稳定。四是注重辩证性。兼顾好稳增长与防风险、提质效与增体量、讲效率与促公平、强供给与扩需求等关系。在金融要素配置上,既要市场主导,也要政府引导,政府不能越俎代庖干预市场行为,市场主体也不能“等靠要看”,“寄生”政府信用上“躺平”。

树立底线思维,健全金融制度体系。一是提防颠覆性错误。把握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重要组成部分的深刻含义,遵循基本规律规制金融制度,既不能不作为,更不能乱作为。二是增强“意识”。“意识”越强,“问题”越弱。近年来,我国金融领域问题层出不穷,2016~2021年,各级人民法院受理、审理借款、保险、证券等案件年均近100万件,全国金融治理所面临的矛盾非常突出。尤其省级以下基层金融信访投诉逐年增加,基层金融治理任务很重。三是做好“准备”。“准备”越多,“底线”越稳。制度储备是最重要的“准备”,金融风险防控很大程度上要管住“人”,这就要发挥制度托底作用,架好“高压线”。以广西为例,近几年强化党政同责,完善省、市、县三级金融治理体系和联动机制,健全地方法人管理机制,建设“壮美广西·金融云”,启动金融风险大数据监测预警平台,“体制+机制”“条条+块块”“人才+数据”各方协同,共同构筑金融“防火墙”。

树立斗争思维,健全金融预警体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法宝。一是要有斗争意识。对金融风险点,要善于从微处着手,一份份投诉、一笔笔违约都可能代表风险信号,要增强风险信号识别能力、完善识别机制,不能麻痹大意。二是要有务实方案。要针对金融风险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风险治理方案,避免形而上学;金融治理模式要直面实际问题,避免成为“舶来品”拼凑起来的“科学怪人”,有形无神。三是要有处置能力。既要善于发现问题“治未病”,也要敢于直面问题“亮刀剑”;既要着力“精准拆弹”,解决散点问题、安民心,也要抓住关键问题,破解突出矛盾、稳大局;既要善于厘清责任,更要善于建立机制。近年来各地金融治理压力不小,如交易场所和私募基金清理整顿、P2P推动出清、伪金交所专项整治等,这些都涉及千家万户,除了要做好善后处置,更要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借鉴“枫桥经验”推进金融风险网格化管理,构建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金融风险治理共同体。

树立竞争思维,健全金融开放体系。金融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推动中国金融航母驶向深蓝。一要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新时代十年,中国金融对外开放势头良好,在华外资银行资本和资产增长均超过50%,在华外资保险公司资本增长1.3倍、资产增长6倍,境外投资者投资我国证券增长3倍,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增长3倍,外汇市场韧性不断增强,成功地应对了多轮外部冲击。二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发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CIPS等跨境金融联通作用,着力构建与金融高水平开放相适应的监管体系和标准,强化监管能力。三是积极应对外部挑战。要积极应对西方金融霸权冲击、自利性金融政策冲击和全球周期性调整冲击,提高金融国际竞争力和应对冲击能力。四是优化金融空间布局。除大力巩固香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外,要积极推动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西部金融中心等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优化全国金融功能布局。2022年,广西跨境人民币结算量2212亿元,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75个百分点;开展本外币合一的银行账户体系试点和数字人民币试点,推动跨境人民币双向流动便利化,打造面向东盟的数字人民币先行示范区;铁矿石、铜精矿、大豆、玉米等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结算取得积极进展。

树立绿色思维,健全金融标准体系。绿色金融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国际投资合作的现实要求。一是引导需求侧采用绿色标准。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开展绿色金融服务评价,引导金融需求侧采用绿色标准,促进生产和组织方式的升级和革命,避免“刷绿”和“统绿”现象。二是引导供给侧建立绿色标准。“节约战略”是金融体系自身转变发展理念和方式的重要契机,按照节约优先理念,金融政策体系、标准体系、产品体系、基础设施体系要全面完善,形成相适应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例如,广西从2019年开始推动绿色金融试点,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作为重要准则,制定产业指导目录、建设绿色项目库、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健全绿色金融试点机制、为绿色企业推出“信用快贷”。截至2022年末,广西绿色贷款余额约4966亿元,同比增长34.5%,绿色贷款余额占比11.1%,同比提高1.8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82个百分点,绿色金融债发行规模持续扩大,累计发行超过200亿元。

树立法治思维,健全金融治理体系。一是优化金融法治环境。我国金融治理还存在法律不全、执法不严、力度不够、违法频发等问题,因而首先要健全金融法治体系,尤其要重视地方金融法律体系建设,健全地方金融法治。二是推动金融公司治理法治化。推进金融业公司治理改革,切实承担起风险管理责任,健全市场化、法治化违约处置机制,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尤其要加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资本管理与监督。三是强化金融执法能力。营造良好金融法治环境的关键在执法,而金融案件数量的不断攀升与专业执法力量不足是一对现实矛盾,需要多管齐下,提升金融执法能力。在这方面,一些地方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进行了探索实践。例如,广西2020年出台了《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推动金融普法进课堂、进社区、进乡村,设立金融法庭,锻造专业化审判队伍;强化多部门协同机制建设,提升对跨区、涉众案件的处置和追赃挽损;大力发展金融科技,为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等活动提供大数据监测。

树立市场思维,健全金融供给体系。一是引导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把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完善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强化专业培训和资本市场人才储备,夯实资本市场发展基础。发挥股权市场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孵化器作用。二是增强资本市场中介服务能力。我国律师、会计事务所、评级公司等整体较弱,国内130余家券商大多是地方性小券商,要有序推动证券服务商体系整合,打造有核心能力的投行机构,使资本市场中介综合服务能力与金融市场发展需要相匹配。三是探索长期资本工具。“企业资本荒”和“银行资产荒”都是长期资本工具短缺的重要体现。探索推出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长期股权证券化工具,探索保险资金、养老金、企业年金等长线资金股权化模式,缓解我国股债不平衡的矛盾。四是推动市场化主体建设。积极发挥金融机构综合服务能力,推动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主体建设;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鼓励企业家推动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打造市场创新主体。中西部地区尤其要注重金融市场发展,抓住注册制改革促进科创企业融资多元化的契机,优化债券融资,增进IPO的融资功能。

树立战略思维,健全金融生态体系。我国金融改革正处于深化期,需从战略上营造良好环境。一是把握总体方向。借鉴西方发达经济体金融发展经验教训,结合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实际,把握好我国金融的发展道路、本质宗旨、基本规律、主要任务、改革主线、制度定位、领导体制、监管机制等重要原则,把关定向,明规定矩,坚实思想基础和行动准则。二是强化战略统筹。金融问题成因复杂,外部冲击、市场积累、改革滞后、周期转换、个体行为等因素交织,既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盲动,需要顶层设计和战略统筹,防止顾此失彼。三是提升财政金融联动效能。加强财政金融联动,优化“投贷结合、债贷组合、银担联合、银保联合、银期保联动”等模式,激发集成效果。例如,广西加强财政金融联动,推出“桂惠贷、桂惠证、桂惠保、桂惠担、桂惠通、桂惠信”,构建地方政策性金融体系,既避免财政资金碎片化,又激发金融潜能。

树立党建思维,健全金融保障体系。党的领导是中国金融制度的最大优势,在防范处置金融风险中党的统筹协调往往发挥很大作用,要努力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金融治理效能。要强化对关键岗位、重要人员的监督,培养、选拔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金融人才,打造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要用“全周期管理”方式推动相关部门分工配合,完善属地维稳和化解风险机制,健全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纪检监察等部门联动机制,压实企业自救主体工作机制。努力构建“党建管人、监管管规、党纪管廉、法律托底”的多层次金融治理体系。■

(责任编辑 植凤寅)

五提六增心得体会3

循大道,至万里

西平地区检察院 姚瑶

本次培训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我省省情,邀请最高检第八厅副厅长邱景辉、青海民大校长马维胜、省委党校副校长马洪波、青海师大法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马旭东等5位理论功底扎实、经验阅历丰富的领导、学者,聚焦“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中的检察公益诉讼实务与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青海”“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学习新党章 奋进新征程”等专题,深入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

一、我的几点体会

(一)检察工作要始终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谋全局、看长远。党的二十大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检察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观大势、谋大事、顾整体、图长远是应有之义。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欣逢党的检察工作最好发展时期,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绝对领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我省以生态立省,兼具稳藏固疆、承东启西职能,检察机关在全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加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等方面任重道远。

(二)检察工作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回应人民期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无论何时,检察机关维护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使命任务不变,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内涵更丰富、水平更高的要求,检察履职必须围绕群众新期待、新需求,以求极致精神把群众身边“小案”办成“精案”“铁案”,将办案中秉持的公平正义转化为人民群众看得见的公平正义,实现“三个效果”有机统一。我省地处内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后疫情”时代,检察机关必将在护航经济恢复向好发展、高质量建设产业四地、加快推进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等领域大有可为。

(三)检察工作要始终做到因势而变、与时俱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意味着法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检察机关是法治实施和法律监督的重要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者、捍卫者,必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发挥效用,以更高质量的检察工作现代化促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为中国式现代化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保驾护航。数字检察是青海检察走向中国式检察现代化的积极尝试,检察机关要善用数字检察优势,走出一条加快实现法律监督理念、法律监督体系、法律监督机制和法律监督能力现代化的青海路径。

二、我的几点思考

我在省检察院先后从事检委办业务和重罪检察业务,通过聆听检委会委员发言,逐步构建了我的全局视野;通过在业务部门历练,逐步锤炼了我的系统思维。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正值我个人岗位调整不久,面对全新的监狱派驻检察业务,我深感过去对监狱派驻检察业务和巡回检察业务知之甚少,调整之初我就对如何做好本职工作进行了思考,通过本次培训,完善了一些想法。

(一)做好监狱派驻检察工作,首要在于讲政治、守底线。要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党的绝对领导信心,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正确认识与监狱的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关系,慎终如始守好拒腐防线,注重加强自身政治修炼,始终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坚守国法检纪,敬畏权力、守住底线,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自觉抵制“因熟生懒”、“因熟不纠”,坚决杜绝监狱派驻检察弱化、虚化。

(二)做好监狱派驻检察工作,关键在于提素能、促规范。要深入钻研练就过硬本领,熟知监狱刑罚执行法律法规和监狱内部规定,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要具备实质化办理减假暂案件的能力,办案时注重引入公开听证等新型办案模式,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对刑罚执行公平公正的殷切期待;要学习综合协调能力,注重与监狱方的沟通联络和协作配合,做到检察监督与监管改造双赢多赢共赢;要学习创新创优能力,既要把巡回检察做到深耕细作、务实推进,又要把常规派驻做到极致、做出新意,不断提高监狱派驻检察公信力。

(三)做好监狱派驻检察工作,重点在于抓落实,有作为。要强化责任担当,发扬一抓到底的精神,把省检察院党组和西平院分党组安排部署的各项工作记在心里、落到实处,坚决不打折扣,发扬“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精气神,坚决守住监狱监管秩序稳定、刑罚改造依规开展工作底线,提高监狱刑罚执行质量,拓宽人民群众了解、认识、认同监狱刑罚执行的渠道,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监狱刑罚执行领域的司法获得感。

涓涓细流成江海,点点星光映苍穹。实现青海检察现代化,不仅“要干”,还要“干好”。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名青海检察干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站稳人民立场,着眼岗位真抓实干,把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定能谱写新时代青海检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