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碎片化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视野,阅读成了一种奢侈。最近读了谢冕的《1898:百年之忧》,我读出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忧患、责任和担当。字里行间忧国忧民的胸怀和志向,让我感动,也深受鼓舞。
在《1898:百年的烦恼》中,谢冕先生从烦恼的角度解构了中国的历史。中日甲午战争的硝烟,戊戌变法的热血...透过苦难的历史画卷,深刻剖析了19世纪末中国多事之秋的内因,发出了饱含中国知识分子良知与智慧的呐喊。
1898年的中国,旧时代的所有角落都腐烂到了极限,像挂在树梢的成熟果实,微风一吹就会落入泥土。残酷的事实敲打着仁人志士的心,所有新生被惊醒时地平线上微弱的雷声所鼓舞,都在安静而勇敢的摇动着坚硬未冻的土层。“文学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也不是小摆设或者只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而是一把利剑,一个血泪,一个对人的生死至关重要的非常具体的东西。”
作者回顾了百年中国文学史,将思考的触角从探寻中国文学的症结延伸到世纪之交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全面考察。
“我们的苦难比任何人都深。”地震天灾,帝国主义侵略,中华民族长达百年的反侵略斗争,无时无刻不在证明着我们民族的苦难。从整个民族的历史来说,要表达我们对苦难的抗争,对光明、民主、自由的向往。“为了爱,为了美,为了人性的美好,人性的光辉,我们要告别黑暗,我们要控诉黑暗。”
百年中国文学的母题是忧患,基本情绪是悲伤。它不仅是灵感的源泉,也是文学创作的动力。1898年以来,一系列内忧外患,使中国有良知的诗人、作家以此为创作基点。无论是救亡还是启蒙,中国作家都义无反顾。如序言所言,在一个商业气息弥漫四面八方的时代,我们感觉还有一股文化情怀的气息。谢冕先生希望我们不要因为眼前的安逸而忘记了一个世纪的忧患,也希望当文学在其浩瀚的空中翱翔的时候,不要忘记脚下那层又深又重的黄土——那是我们永恒的家园。
读完《1898:百年之忧》,我决定不辜负先生的重托,一生与书为伴,多读书,牢记使命,肩负责任,铭记中国百年来所遭受的苦难,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华儿女。(成都市温江区和盛镇纪委李道兴)
上一篇:基层工作心得
下一篇:担当责任心,责任担当 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