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腾达网 > 工作心得 >

十九.大报告读后感,「读后感选编」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心得

关注甘南组工 一秒找到组织

征 稿 通 知

州委组织部主办的甘南党建网、甘南组工微信公众平台、甘南组工新浪微博、甘南组工今日头条号继续推出学习专栏,刊登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心得体会,欢迎投稿。

工作QQ:2387909929

联系电话:0941-8222159

来稿

选编

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心得

作者:王瑞芬

中共甘南州委组织部部务委员

州委人才办主任

十九大是我们党的又一个里程碑,是我们党新阶段的起跑线。十九大报告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表明我们党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开始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新征程。学习十九大报告,感触颇多,然而体会最深的还是三个词语,即:“创新”、“和谐”、“发展”。

“创新”二字,十九大报告中出现了59次,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党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各级干部要创新思维,增强改革创新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创新”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理念,是与过去不同,是破除“旧”,是转变、改变、变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创新就是改革,“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这些涉及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创新,要我们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用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所有这些字里行间出现的“创新”,如新风扑面,提出了一个个新目标,展示了一个个新的理念。

报告指出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十九大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这是我们党在奋斗历程中,勇于推进实践基础的理论创新,贯彻十九大,必然要求我们大力增强创新意识,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增强创新意识是坚定方向,明确目标的必然选择,是破解难题,推进改革的关键所在,也是奋力赶超,缩短差距的必由之路。

“和谐”二字,在十九大报告中数次出现。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的本质属性,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使“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力。

我们知道,中国文化的特色就是注重“和谐”,它强调人与物之间的融和,人与人之间的合和,老百姓常说:“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政通人和”,就是这种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十九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我们党把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作为我们所崇尚和追求的政治局面,成为我们党治理国家的主张,成为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充分显示了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的理性和成熟。我们知道:音律和谐,会奏出优美动人的乐章,社会和谐,必将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在“和”的指引下,我们理性地抉择,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已成为一种眼光和境界,“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已成为一种理念和追求。

和谐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随着经济全球化,高新科技不断发展,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乃至人和人之间,更需要一种合作精神。甘南的发展更需要上下同心,万众一心,和谐相处,只有满怀一腔志,拧成一股绳,才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解决民生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中国将继续关注、解决十三亿人口的民生问题,培育新政下的最广大利益群体已成为一种政治选择,“更加关注公平”、“更加关注民生”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是未来社会美好描绘追求方向,已普遍成为共识。

“发展”二字是十九大报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文出现了232处,“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这就是目标和方向。有目标和方向,前进就是一种胆略和勇气,一种必然的趋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家庭、一个个人,不进则退。作为执政党,能否“进”,能否与时俱进,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安民之道。近年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于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赿来赿得到高度的认同,已经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统领一切的执政观念,报告对其地位的确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是顺应时代、顺从民意的正确决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俗话说的好:“千金难买奋进志,万金难买和谐声”。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它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创新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实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就是改革。而“和谐”之声,即顺时代潮流,又合党心民意,紧扣老百姓的心弦,这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政治局面的安定和谐,五位一体的框架布局,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坚实基础,和谐就是稳定。而发展就是硬道理,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离开了发展,离开了前进,就没有希望可言。这三个字,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中三枚关键的棋子,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目的,是创新与和谐的基础;创新是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本途径,和谐是前提,是创新和发展的保障,开拓创新和发展离不开和谐稳定,和谐稳定也离不开创新和发展。这三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全局。这创新、和谐、发展和邓小平改革、发展、稳定的理论,一脉相承,是发展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发展了的邓小平理论。我们清醒的知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好,从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国家民族的各项政策,让人民的幸福有了坚实的依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接着“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发展能自强,中国的进步发展是主旋律,发展使中华文化有了古树新枝的传奇,不发展一点希望也没有。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中央省州就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也做了安排部署,甘南州高寒阴湿,长冬无夏,人才工作面临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盘不活”的困境,人才队伍存在“不能用、不使用、不适用” 难题,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甘南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工作职能单位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每个人才工作成员单位的努力,只有团结一心,在拴心留人和培养培训本土人才上下功夫,努力统筹凝聚好优秀人才,加大本土人才储备培养,灵活人才引进方式,加大人才奖励力度,公平公平的评价人才,激励人才释放创新活力,优化人才服务保障,才能保证甘南走改革创新之路,走协调绿色之路,走和谐共享之路,走开放发展之路。作为基层干部,我们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中坚力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主体,是依法实施社会管理的公职人员,是党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处在各种矛盾和冲突的中心地带,处于与群众直接接触并解决问题的工作前沿,处于社会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之下,必须以更大的智慧和决心,以十九大精神为行动指南,以认准方向就大胆改革的勇气努力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创新和谐发展的新要求。

做“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干部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作者:张宏伟

玛曲县纪委第五综合派驻组副组长

近期,我认真阅读了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在读完19篇访谈稿和76幅珍贵图片后,我发自内心增强了对党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崇敬之情,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纪检监察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党性修养,以更高的政治站位,立足岗位职责,聚焦主责主业,做“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干部。

强化理论学习,做到对党“忠诚”。书中提到习近平总书记每逢闲暇之时一直在读书,一直在学习。忠诚是对纪检监察干部的第一要求,纪检监察干部要始终忠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忠诚于党的纪检监察事业。要发扬习总书记热爱学习的优良品质,认真学习《党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以学促用、以学促干,进一步增强遵守和维护党章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双十条”、州县《实施细则》,带头贯彻执行《准则》《条例》等规章制度。同时,加强对纪律执行情况,特别是党内法规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以纪律为戒尺,准确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确保党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坚决为党执好纪、问好责。

提高政治站位,做到自身“干净”。书中说道:知青习近平到陕北插队时还不到 16 岁,在工作中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拦河、打坝,解决了当地群众很多实际困难。纪检监察机关是党的政治机关,纪检监察干部是党的政治干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对纪检监察干部提出了心得更高的要求。要突出问题导向,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强化“两个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在工作中要严格落实《甘肃省纪检监察干部行为规范》,自觉遵守各项政治纪律和政治制度规定,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 (试行)》开展工作。要对照党章,主动接受“政治体检”,要严守办案纪律、工作纪律、保密纪律,绝不跑风漏气,干净干事,带头行得正、站得稳、过得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坚定理想信念,做到敢于“担当”。书中说道:为了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乡亲们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吃水井、建立了梁家河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房。作为纪检干部,要切实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打铁必须自身硬”的要求,勇于担当,敢于碰硬,决不能推诿扯皮。在监督执纪工作中要有不怕得罪人的勇气,坚决查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禁、有禁不止等行为,要狠抓“六大纪律”和中央八项规定的贯彻执行,坚决整治“四风”问题。

不忘初心,全力做好监督执纪问责工作。作为纪检干部,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放在首位,坚定不移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重要职责,用铁的纪律从严治党。我们要紧紧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开展 “三纠三促”专项行动,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等工作,坚决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严肃查纠“四风”问题,聚焦主责主业,狠抓扶贫、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把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项目建设、大额资金使用等作为重点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坚决查处各类违纪违规问题。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作者:司政华

夏河县拉卜楞镇党委副科级组织员兼党建办主任

读完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受颇多。趁着胸中回荡的激情,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15岁走到梁家河,这是他迈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开始很不适应,每天下乡、下地,看秸秆、发煤球……”书中用亲身经历和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我领会到,这不是受苦,而是一种收获,一种人生阅历。作为年轻人,就应该多到基层一线的‘练兵场’磨练,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对于今后成长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深深铸就了一位人民领袖的爱民为民情怀、勤奋好学精神、艰苦奋斗品质、苦干实干作风。

关于群众

回想自己,2010年经进村进社区召开分配至夏河县拉卜楞镇工作后,担任了6个月的社区计划生育流动人口专干,每日进村入户登记流动人口,填表、盖章、录入系统,感觉时间就是日复一日,难复一年,就像一张音乐光盘,结束后就会重头再来一遍,这些工作和我预想的何尝不是相差太多。记得第一次参加全镇正月法会安保工作时,农历正月十五大雪纷飞,在一个地方站的久了,鞋跟雪地沾到一起,一抬脚咯吱一声,我仰望漫天飘落的大雪,内心何尝不在下雪。

细细一想,在担任流动专干时我同群众的距离是最近的,基本每周两天时间是在群众家中度过的。我见过因病卧床不起,紧靠低保过日子的“苦命人”,见过家中装修的富丽堂皇但每日仅靠洋芋菜度日的“面子人”,跟生了四个女儿妻子又怀孕在家,整天东躲西藏只盼一个男孩的“盼儿人”打过交道,跟身患癌症但性格开朗,最后怀着感恩的心离开这个世界的“开心人”进行过长谈。

七年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同梁家河老乡们甘苦与共,用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但是我在平凡的岗位上更多的是冷眼旁观,认为自己帮不过来所有的困难群众,看的多了心就硬了,见怪不怪了。这也许就是我身为一名党员最大的问题,也许还是根本的问题。看过老百姓的疾苦,但心中没有常怀老百姓的疾苦,时间一长反而适应了,习惯了。

关于学习

“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读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

反观自己,细细想来有一年多没有进过书店,上次去好像也是征订发给党员的《党章》。虽然在网上订购了整套的《中国通史》、《四书五经》和其他经典文学作品,但翻看次数却寥寥无几,总是以工作忙、时间紧、压力大为由安慰自己,明天闲了一定看书,但是“明日复明日”的道理自己早就知道,却选择了无视。

关于工作

“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他当了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大家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缝纫社,我一点都不吃惊”“我在和他一起生活的时候,就发现他这个人有一股钻劲,有强烈的上进心”……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也是苦干实干的七年。

回想起来,11年5月我被调整到镇党政办工作,工作之初确实有一股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实字当头、以干为先冲劲,但随着基层工作压力越大,办公室工作时间一长,身上也滋生了自我膨胀的泡沫,特别是提升副科级之后,确实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精神懈怠,内生动力不足,得过且过思想严重。

关于未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青春的答案,也为我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我要扎根中国大地,扎根基层,埋头苦干。身为一名党员,特别是身为基层党务工作者,日常工作中接触群众就代表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我将牢固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把无悔的青春刻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主编:山清秀 责编:曹玉福

编辑:刘 靖 张小慧

校对:孙鹤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