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腾达网 > 工作心得 >

财金赋能,财贸素养教育

新华网北京4月19日电(陈梦歌谣)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联合印发《产教融合企业建设实施办法(试行)》,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企业建设作出部署,将数万家产教融合企业打造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学习型工厂”。文件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校企的深入合作,尤其是对职业院校而言,产教融合对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很多学校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在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建立了企业冠名的商学院、企业课堂和商务职业教育集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院长王成荣表示,企业有技术技能和一线实践资源,学校有教学条件、专业积累和师资力量,校企双方可以打破封闭体系,加大融合力度,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全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职业教育需要跨界引入市场化的理念。

在王成荣看来,职业教育实际上具有跨界性质,本质上是教育,但同时也要适当引入市场化的思想。“一些市场化的机制和管理方式,对激活职业教育大有裨益。”

职业院校要提高办学质量,就要加强产业和技术跟进程度,以适应市场需求。只有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才能将企业前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新模式、新平台及时吸收到学校的教材和授课内容中。

王成荣强调,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受互联网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影响很大。以前的教材都是由知识点串起,形成知识体系。一本教材出版后,可以稳定很多年。现在,没用了。学校应该制作一些活页和练习册式的教材。一个案例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微格教材。传统教材只能提供基本的、原则性的内容,只有通过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才能让学生掌握业务(流程)流程和技术操作要点。

《产教融合办企业实施办法(试行)》的出台,调动了企业投资和参与教育的积极性,有利于产教精准对接,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对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王成荣指出,过去由于学校和企业的公益性和市场化的属性和立场不同,在对接过程中有很多无法突破的杠杆和不同的利益诉求,容易引发一些矛盾。他相信,在《产教融合企业建设实施办法(试行)》出台后,这种情况将会得到很大改善,双方最终会在市场化和公益性的结合上有所突破。同时,他也希望未来能给公益学校一些市场化的政策。

虽然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到2020年,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缺口将达到2200万,服务业缺口也很大。王成荣建议,通过调动企业积极性、加强产教融合等方式扩大资源,更好地满足行业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他认为,在这方面,《产教融合企业建设实施办法(试行)》的出台可以撬动很多东西。就学校而言,可以保持专业的先进性,激活办学热情;就企业而言,可以将直接或间接的教育资源投入教育;就整个社会而言,可以集约资源,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边学边干,边学边干交替进行,培养财贸素养

学习和工作,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在职业院校,实践课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校企合作给学生带来的最实实在在的收获。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以“3+2”和“4+1”的形式平衡学生的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也就是说,学生一周的学习时间包括在校学习专业课程和到企业现场实习两部分。王成荣介绍,室内装饰专业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在企业实习,金融专业的学生也直接在附近的几大银行学习。物流专业的学生是通过现代学徒制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的。

“会计工厂”是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针对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成本的设计。众所周知,会计专业很难和企业实习对接。于是,学校借助新教育打造了一个“会计工厂”,把企业搬进校园,请企业的会计指导学生做“实实在在的生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但不会对对接企业产生直接影响。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作为一所专业性很强的学院,特别注重学生财贸素养的培养。学校通过素养教育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王成荣希望所有学生毕业后都能有一技之长,从事受人尊敬的职业。“经过三年的培训,感觉很多孩子自信了,能力提高了,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了。”由于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的专业设置与首都服务业的高度重合,企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十分强烈。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就业率连续十年保持在99%以上,因此入选“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50强”。

学校财贸素养教育始于2003年,建立了以“感恩、爱心、诚信、责任、创新”为主题的财贸素养教育体系,将财贸素养教育作为高职学生的必修课,还入选了北京市职业院校“一校一品”德育品牌。“我们培养商科学生,毕业后大多与人打交道,这就要求他们有更高的人文情怀。正因为这种对职业特点的考虑,所以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每个人都是赢家”教育不仅向人传递知识,而且塑造人。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毕业的学生都是三证:毕业证、职业资格证、财贸素养证。“学生参加的各种文体活动、公益事业、各种社会实践都有考核点。”他们探索在学校推广财贸素养证书,在第一课堂之外对第二课堂进行多方位的培训和多角度的考核。就连王成荣也提出了“青春成长护照”,记录学生入学以来的成长足迹。

王成荣鼓励高职学生到一些与学校有固定联系、信誉度高的企业实习。他说:“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贫困家庭,他们中的一些人从大一开始就利用业余时间在这些企业工作,不仅增加了收入,还接触了企业和社会。”

王成荣提出了“人人都是赢家”的教育理念,提出了“优势培养”模式。他坦言,职业院校的孩子因为高考失利,普遍缺乏自信,学校需要在培养过程中了解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自信。“教育不仅是把知识传递给人,更重要的是塑造和改造人。”学校的平台课程很有选择性。王成荣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通过几年的学习充满自信,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发展教育,其实就是因材施教。”他说。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是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之一,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发展教育”。早在2005年,该校就开始开设关于创办中小企业的课程。从早期的课程到后期的课程,从部分学生到校园全覆盖,创新创业精神在学生中慢慢成长。如今,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有自己的孵化中心,有阶梯式的创新创业体系。孵化辅导的导师也是校企合作的。据统计,近年来,在校创业成功的学生获得天使基金超过2亿。

“在我心目中,职业教育是贯穿我整个职业生涯的教育。”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一直重视社会培训,致力于为企业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及时的知识更新和岗位轮换培训服务。王成荣说:“在我看来,职业教育贯穿整个职业生涯,这赋予了我们整个职业教育的使命。既要重视职业教育中的全日制职前教育,我们称之为职业教育的“红海”,也要重视职业教育中的职后教育和培训,我们称之为职业教育的“蓝海”。大家都在做‘红海’,竞争很激烈,所以我们会投入一些精力去开发‘蓝海’。”

接地气的应用科研往往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围绕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提供了大量智力支持。多年来,学校一直致力于做北京的商业智库,参与了多项行业标准制定、政策论证与讨论、城市规划、企业品牌发展战略定位等工作。学校设立的商科研究所已有30多年历史,拥有高职院校最早的省部级研究基地,专门从事应用研究,服务行业企业。

在“双一流”成为国内普通高校标杆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也将迎来自己的“双高计划”。2019年4月初,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规划的意见》。意见提出,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职业学校和150个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作为一所与服务业高度契合的职业院校,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于2019年初成功入选首批北京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王成荣表示,学校是以财贸为特色创办的,未来有信心打好“双高计划”。

关于创办特色学校,王成荣说:“目前很多学校都是行业需要什么就做什么,所以专业反复更新,没有更多的积累。我觉得学校要适当的‘保守’,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还要坚持下去,要有一定的决心。因为办学要遵循教育规律,一个好的专业一定要坚持下去,随着行业的发展不断升级技术,增加内涵,逐渐成长和积累,这样学校才能保持特色。最近我们正在做城市教育与通州城市副中心的深度融合,以我们的特色专业为基础,进行科技文化赋能,提升专业水平,充分满足行业需求。当然,对于一些新兴的行业人才,我们也积极与行业结合,集中资源开发一些新的专业。学校一定不能像营销一样卖自己卖的东西,而是要把自己的专业优势和行业对接起来,发挥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