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腾达网 > 工作心得 >

对于创业经商帮助的书籍,创业途中的感悟

创业前写的一堂经济学课——经济学视角下的人生透视

一二十年前,我进农村小学走第一份工作,校长让我出黑板报。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在写人生格言的时候,写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包尔科恰金》这两句名言,这是我在师范院校读书时就已经播下的人生追求: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为虚度年华而后悔,也不会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子曰:“十之五,吾立志学;我三十岁了;四十而不惑;五十岁时,我知道我的命运;六十岁我听话;我七十岁还听话;我没有越界。”——《为了政治》。

在商界打拼,转眼间就让人摸不着头脑。路遥在《生活》中引用了刘清的一句话:人生的路虽然长,但关键点只有几步,尤其是人年轻的时候。

因此,在写《创业者的人生商业课程》时,我们决定从经济学课程入手,用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待一生的财富——经济学叫做收入和支出,解读“人生关键点上的台阶”——我们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选择什么样的职业?

1号经济生命周期与复利思维

我们一生的追求是什么?幸福!财富是幸福的保证。用经济学解释人生的追求,涉及到“收入、消费、投资、储蓄”等概念,从中我们需要知道经济是如何运作的。经济组织模式的循环流程图的经济模式如下:

在经济活动中,个人(家庭)出售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企业出售商品和服务以换取报酬(财富),最终形成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四个组成部分,用一个公式表示:Y(GDP)=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NX净出口。

假设一个社会只有两个部门:消费者(居民)和企业,那么从逻辑上可以得出“I投资=S储蓄”就是储蓄-投资恒等式,即消费者收入中没有用于购买消费品的部分(即储蓄S)等于不属于消费者所有的产品的价值(即投资I)。

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亚尼提出了经济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强调消费与个体生命周期阶段的关系,认为人们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规划自己的生活消费支出,从而实现其消费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最优配置,使整个生命周期的消费效用最大化。每个家庭的消费取决于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收入和财产,也就是说,消费取决于家庭的生命周期阶段。

假设人的一生分为青年、中年、老年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是工作期,后一个阶段是非工作期。一般来说,年轻人家庭收入较低,消费可能会超过收入,但如果有稳定的工作,未来收入会增加。因此,在青年时期,人们往往会将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消费,甚至借钱购买房屋、汽车等耐用品。这期间几乎没有什么积蓄,甚至是零储蓄和不储蓄。随着他们进入中年,他们的收入将与日俱增。这时候他们的收入大于消费,因为一方面要还清年轻时的债务,另一方面还要把一部分收入存起来做老年预防。当他们进入老年,基本没有劳动收入,收入下降,消费会超过收入。这时候的消费主要是过去积累的财产,而不是收入。

对于企业家在商业中的生活,也符合莫迪利亚尼的经济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企业家财富的创造和积累是极端的例子,比如歌手、明星等“网络名人”: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赚取财富,然后分享一辈子。成功的公司和他们的产品一样,还是会经历生存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第一,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周期性和规律性。第二,国家(尤其是中国)对各个行业进行监管,比如煤炭行业、婴幼儿乳业、农牧业等。一个行业做大了,就会走向资本垄断或者国企。

到现在为止,我有很多创业经历,包括合伙人创办的公司不下5家,我还是一个在路上的创业者。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初创企业的寿命一般是2年,也就是说很多初创企业会在2年内死亡;发展期为10年。如果10年内不能解决发展规模的问题,就会被挤出行业,消失。生命周期能超过10年的企业相对较少,也会是行业内成功的企业。

我国目前的公务员、教师等“体制内”人员,年轻时收入会相对较少,中年时收入会稳步上升,但老年时会有稳定且“工资相对较高”的退休工资。目前国内养老保险不完善,不同工种退休工资不一样。对于创业者来说,创业者的晚年会相对“惨淡”,消费的主要是过去积累的财产,而不是收入。

经济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是我们对人生规划的第一个认知,另一个认知是人生的复利思维。

股神巴菲特有句名言,投资就像滚雪球一样,会越滚越大。背后透露出来的是复利思维。复利又称滚动利息,是将每期产生的利息加到本金上,计算下一期的利息。在金融中,计算复利的公式是:

FV本金和利息之和=P本金(1+I利率)

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不是追求暴富,而是一个慢慢暴富的过程。这个过程讲究的是复利的积累,我们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对我们一生都在追求的财富,也就是经济学上的收入、消费、储蓄、投资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之后,无论是选择创业、从政、当老师、当律师,还是在现代进入工厂当工人,职业都没有区分,每一个选择都是对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的追求。

第二职业分工:创造价值和分配价值——资本与权利

现在是一个分工合作的社会。经济越发达,社会分工越精细,不同类型的工作和职业就会诞生越多。根据中国的国情,可以分为内部制度和外部制度。体制内的,如国家官员、教师、医生,但体制外的,则包括所有参与市场经济的人,如与企业关系密切、从事商品和服务市场的人。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所有参与社会分工的人都可以从创造价值和分配价值的角度来区分。典型的体制内公务员,其主要职责是价值再分配,以及以企业家为代表的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人,其主要职责是创造社会财富。

近年来,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公务员热。为什么大家都愿意考公务员,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严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越来越牵连。除了对“稳定”的追求,国情和制度特点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分配价值的人掌握着权力,间接掌握着财富。

权力是为资本服务还是资本服从权力,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塑造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近年来有一个一致的争论:到底是资本剥削者还是权力剥削者?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追求权力还是资本?尤其是在中国,历来有重农抑商的传统,有红顶商人的生动案例。

对社会本质的认知直接决定了我们的人生选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础上做出了更本质的认识。

从农业到工业化,再到现代化,再到信息化,每一次社会进步和人口爆炸都是建立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的,本质上都是科技进步的推动。

英国DK出版社为年轻读者出版了《改变历史的科学家》和《改变历史的企业家》两本书。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和贡献是什么?是为了普及科学家发明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科技发明,以造福人类社会。

经济学家张认为,中国过去40年的高增长主要是由市场化、企业家精神和西方300年的技术积累等因素推动的,而不是所谓的“中国模式”。

志刚智库王志刚在与东方谈及选余时有几句话:“思想的核心由三点组成:尊重规律、尊重常识、尊重人性”,“没有民营企业,就没有中国经济的未来”。

18世纪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政府守夜人”的观点。亚当·斯密认为,一个好的政府不仅要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还要当好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看守者,也就是所谓的“守夜人”,不干预其他经济和社会事务,让社会和市场充分自由地发展。这是政府治理的最佳状态。社会进步总是螺旋式的,但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未来的政府必须弱化“统治阶级”的角色,向服务型政府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