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腾达网 > 工作心得 >

小学语文研课磨课心得体会,小学语文教师教研心得体会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30年。说到“磨课”,我百感交集:迷茫与顿悟;有苦有乐;有怨恨,也有感激;有失落,也有成长。总的感觉是:上课容易,磨课不容易,能做能想。

说到磨课,每个老师都不缺这样的经验,只是境界不同而已。正确回答以下三个问题是提高磨砺境界的关键:

一、为什么磨?磨课的目的当然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但在实际操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

1.获得好的排名?还是磨出了真正的效果?

每次上教研课和优秀评课,磨课的氛围都是最浓的。每个人都渴望在竞赛课上取得好名次,这可以理解,但由此引发的课堂教学异化也不容忽视。一些教师为了取得好成绩,把重点放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欣赏性上,想尽办法让课堂“出彩”,让教学成为“表演”,让课堂成为“秀”,背离了教学的本质。真正有效的磨课,应该只是抛弃“表演”,洗去铅华后开始看清真相。当磨课的重心真正放在学生的成长上,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追求真实有效的教学效果,自然是另一种境界。

2.磨一个班?还是磨一个班?

在实际教学中,“磨”每一节课是不现实的。在磨课的过程中,有的老师只专注于这一节课,把这一节课磨好,上课成功了就OK了;但是,也有一些老师很担心。他们不局限于一节课,而是努力探索一节课的教学规律。因为他们加强了文体意识,注重探索规律,所以事半功倍。

3.知道怎么做吗?还是在思考?

在磨课的过程中,一些老师谈论的问题往往是“这个环节怎么处理?”或者“我应该如何到达这里?”这种基于操作层面的诉求当然很迫切,但仅仅满足于此,会大大削弱磨课的价值。真正有价值的磨砺课应该引发思考,“我思故我在”。只有积极思考,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这个方法不是简单的别人告知,而是我们自己在别人帮助下的理解。它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可以很容易地转移。

二、怎么磨?磨班有很多种形式。最常见的就是授课老师先备课,然后试着教,邀请老师和专家来听课。第一次试教结束后,大家一起评课,一起修改教学设计,然后再试教,再评课,以此类推,直到取得满意的效果。另一种形式是“同课异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老师共同准备一节课的内容,分别上课,一起听课,集中点评,找出各自的优缺点。还有一种形式是把一节课分成2-3个课时,邀请2-3个老师在同一个班级上一个课时,听课的老师在同一个班级听一节完整的课,然后进行点评和修改。

这三种形式各有利弊。

第一种形式有利于专注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对内容的反复琢磨和教学方法的不断调整,达到日臻完善的目的。但这样一来,由于所有的人都是针对老师的,当各种复杂的建议潮水般涌来时,老师们很容易不知所措,迷失了自己,于是最后呈现的课也就失去了个性。更可怕的是,由于整个打磨过程消耗了导师的大量精力,也牵扯了参与打磨的老师的大量精力,所以大家都认为这样的课是“表演课”,在日常教学中几乎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采用“同班异类”的形式,很方便比较,有比较就会有思考。但实际上,由于教学的复杂性,引导教师深入有效地思考并不容易。因此,在同一个班级开展“异质”研磨课时,仅仅依靠“同伴互助”是不够的。要想大幅度提高,必须依靠“专家指导”。“我不知道庐山真面目,只在此山中。”通过专家思路的引导,见微知著,拨开迷雾。当然,同课异构之后,接下来的持续改进也很重要。

同一个班级,几个老师在不同的班级连续授课,有利于观察和研究学生,根据他们的特点确定更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由于教学内容完全不同,教学难度完全不同,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上没有可比性。

三、磨什么?磨课到底是为了什么?很多人都在问这个问题。有人说研修课要重在各种课的设计,也有人说研修课要重在教学过程...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不过我觉得首先需要打磨的是教学理念,其次是教学目标,第三是学生的情况。

理念是先导,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导致完全不同的教学行为。只有把新课程、新理念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课堂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学的本质是交流,必须改变传统教学在磨课过程中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将学习过程定位为学生与书本、教师与自己心灵对话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主动,学习生动。磨课的过程应该是将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过程。通过对教学理念的琢磨,促使教师脚踏实地,摒弃花哨的形式,专心学习语文,关注学生,做到“单纯教语文,完全做学生,脚踏实地求发展”。

教学目标是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制约着教学设计的方向,指导着教学过程,能有效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仔细考虑教学目标。第一,要做到“目标明确”。这是一个反复提炼,取粗取精的过程。我曾经听过王崧舟的演讲,题目是“指向文本的秘密”。王老师以“长城”这一课为例。他从零开始,先找出这篇文章的10大秘诀,然后逐一分析,针对课文秘诀的语言核心价值,从多而杂到少而精,最后聚焦于“整体上,先写故事,再写联想”这样的教学目标,这样的锤炼过程就是打磨过程的绝佳范例。二是避免“虚假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些老师的课堂教学目标是照搬教学参考的。到了课堂教学实践中,往往与所列的教学目标相差甚远,没有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目标中没有的东西,反而在教学实践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磨课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这种情况,引导教师走向“真正的教学目标实践”之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然要关注学生,研究学生。磨课的过程应该是不断接近学生的过程,必须本着为学生服务,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通过试讲,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目前很多研修活动都是侧重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忽略了对学生的研究,这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诗经·冯伟奇傲》中写道:“若切如议,必切如磨。“磨课就是学习和琢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停留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层面,而要抓住主要矛盾,体会“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辛酸,达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