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腾达网 > 工作心得 >

家庭教育孩子应该怎么做,家庭教育家长要做到什么

在一次聚会上,刘女士和几个姐妹谈到了她5岁的儿子丁丁:“老师们称赞他有才华,他一学会拉丁舞就被允许领舞。”打个招呼:“丁丁,过来给几个阿姨跳个舞。”不过很明显丁丁是不情愿的,但在周围亲人的热情鼓励下,他只是简单的跳了几下就跑了出去。刘女士意犹未尽:“这个孩子有点内向,在幼儿园不爱和别人玩,但是老师很喜欢他,说他听话。我经常打电话给我的老师,请他们照顾丁丁。你知道,我工作忙,没时间陪孩子。”

喜欢让孩子展示自己的才华,希望看到别人夸自己,以工作忙为由过分依赖幼儿园和校外培训机构。这可能是目前很多家长的“通病”。其实这里有一个看不见的扭曲。“看不见”是因为父母不把他们当问题;“扭曲”是因为父母把太多的教育责任放在别人身上,重视孩子外显的成绩而轻视孩子的陪伴和引导。所以,正视孩子成长中的一些隐形扭曲是非常重要的。

过于依赖教育机构,缺乏有效陪伴。

很多家长认为,要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必须选择好的幼儿园、好的老师,给孩子报一些兴趣班、特色班。作为家长,尽可能的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教育的责任过多的推给教育机构,认为好的幼儿园+好的老师+好的培训就一定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那就太简单了。儿童教育需要家庭、幼儿园、社区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孩子发育异常。

从幼儿园的角度来说,部分地区的师幼比还是不合理的。一个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孩子,要采取一个清一色的活动方案,让所有的孩子都可以从事类似的活动。所以个性化教学的空 rooms数量非常有限。而校外培训机构更是参差不齐。有的是意识到家长的焦虑和非理性预期,以“多元智能发展”“早期教育”为幌子。其实他们并不了解教育规律和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以盈利为目的,最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父母的陪伴、倾听、理解和接纳,恰恰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任何时候,父母都应该意识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责任是不可替代的。

重视结果评价,轻视孩子的努力。

每天孩子离开幼儿园,很多家长都会习惯性地问孩子:“老师今天在幼儿园教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但让家长郁闷的是,有的孩子不懂事,有的孩子说自己在玩游戏。孩子在幼儿园不是整天“玩”,什么都不学吗?

在一些家长看来,学前教育应该体现一定的显性价值:认识几个字,会数数,背几首唐诗,或者唱几首儿歌。其实学前教育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学前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在保证儿童身心健康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激发儿童的广泛兴趣,科学开发儿童的智力,为儿童提供探索、操作、体验、感受的机会和条件。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通过游戏发现新事物,获得新知识,学习新技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学了什么”和“完成了多少”的结果评价,而很少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

重视物质条件的提供,轻视心理环境的创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对孩子的投入更高了。从打扮到玩具、学习用品,基本都是有求必应。特别是一些父母平时没有时间陪孩子,所以希望通过物质条件的满足来弥补父爱或者母爱的缺失。虽然物质环境与孩子的教育息息相关,但如果忽视家庭心理环境的营造,可能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家庭心理环境是由很多因素构成的,包括家庭氛围、父母的性格、兴趣、情感、教育观念、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等。因为家庭心理环境比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更感性,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的影响更强。如果父母经常因为琐事吵架,随意对孩子撒谎,心不在焉地和孩子说话,回答无关紧要的问题,或者用命令、责备、训斥来控制孩子,这些都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因此,注重家庭心理环境的营造,父母要以身作则,以身作则,从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夫妻关系入手,正确处理家庭矛盾,确保家庭关系和谐。

对教师要求高,忽视自身素质提升。

在与一些幼儿家长的接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现象:家长对老师的期望和要求很高,要求老师对孩子要和蔼、耐心、细心,接受专业的教育,经常与家长沟通,保证孩子的安全。但问题是,父母如果不苛求自己,不提升自己,怎么教育孩子?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的主场配合?可以说,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更新教育观念,孩子就不可能从父母那里吸收成长的营养。

其实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只有俯下身子,仔细观察孩子,仔细研究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和问题,才能正确解读孩子行为的意义,从而给孩子提供有益的帮助和引导。

部分内容来自中国教育报。

如果你有兴趣学习报考家庭教育导师,可以关注微信官方账号小马职业考试,一起交流!